課綱隱憂多元選修 內向孩子另類壓力源

一○八課綱是廿年來最大教改,尤其高中端改革幅度最大,百花齊放的各校多元選修成為新課綱一大特色。然而,潛藏的人際問題也受到各界關注。據研究,台灣學生的憂鬱程度在升學壓力最大的十五歲、十八歲迎來青少年時期兩大高峰,相較於美國學生的憂鬱傾向從十五歲開始緩慢上升至十八歲後趨緩,經歷數次教改,升學大考仍是台灣學生最大憂鬱來源。

中研院社會所副所長吳齊殷觀察,過往台灣國高中的課程設計一向以班級團體為單位,鮮少出現跑班、換教室等情境,但新課綱鬆綁班級思維,同學容易因選修不同課程、分組教學而變得疏離,若老師沒注意到學生交朋友的需求,內向孩子更容易落單。校園輔導室也繃緊神經,時刻關注「沒有同學要的孩子」。新課綱上路、選修課變多,台北市大直高中輔導主任吳姿瑩特別提醒老師,若課程需分組,「一定要把規則講清楚」,若自由找組員,也要多關注哪些學生沒人找,別讓他們陷入焦慮又礙於面子不敢求助。

「教改最後常變質」,兒福聯盟政策中心主任李宏文直言,教改的高度理想往往忽略社會氛圍依然視成績為唯一標準答案,規則一改,大人的焦慮就壓到孩子身上。「不管教改怎麼改,大家還是要孩子贏過別人。」李宏文坦言當初兒盟等社福團體電話都被家長打爆,爭搶服務學習機會,再加上補習班、家長群組的推波助瀾,被家長焦慮感染的孩子,只得半推半就接受各種多元標準的試煉。

新課綱核心素養最重視的表達力,也成為學生另一種壓力源。諮商心理師陳志恆直言,若孩子過去很少訓練口語表達,就算只是主動找組員、口頭報告,都是極大考驗。陳志恆過去擔任彰化高商輔導主任時,就遇過許多內向學生因找不到組員、怕上台表現不好,甚至因此拒絕上課。「從輔導角度來看,新課綱最重要素養是學習面對挫折」,吳姿瑩坦言,這幾年因為學習壓力、人際關係尋求輔導資源的孩子愈來愈多,她只希望學生能拓寬成功的定義,成功不只是「大人要求的考上好大學」。

相關新聞

業者喊冤,已委請美律師向CBP申訴、爭取撤銷  美國海關暨邊境保護局(CBP)24日宣布,對全球自行車龍頭巨大集團發出暫扣令,即日生效。...
 強烈颱風樺加沙雖未直撲花蓮,但外圍氣流帶來豪大雨,造成花蓮縣馬太鞍溪堰塞湖23日午後溢堤,黑褐色洪水宛若海嘯般,...
 主計總處22日公布失業統計指出,8月失業率升至3.45%,創近12個月最高,而「工時不足就業者」12.1萬人也寫今年來新高,...
「重慶台灣周-兩岸訊息通訊合作發展研討會」於本(9)月 16 日舉行,中、台雙方皆表示,兩岸就「汽車產業」網聯化、電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