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開明・理性・求進步
最近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第一輪協商談判完成,台灣積極想加入第二輪談判,但TPP針對自由貿易有嚴苛規定,台灣是否有決心面對市場開放的衝擊、是否有信心解決國內不同團體歧見、是否能儘速進行法規調整,以縮小與國際規範的落差等;簡單一句話,台灣是否準備好面對貿易全面「自由化」。
高啟全的出走並非個案,也不會是最後一個。國際人才爭奪戰是一場現實而殘酷的戰爭,既是戰爭,就應有非同平時的戰略目標及戰術運用。政府一定要儘快以具體辦法落實育才、引才、聚才、用才、留才等五項,以蓄積人力資本,創造競爭力,讓台灣早日走出經濟泥沼。
隨著出口連續八個月衰退,以及大陸紅色供應鏈的崛起,台灣升級轉型速度益形迫切,財經相關部會也感受到龐大的壓力。不過,在政府公共債務逼近GDP四成上限的壓力下,補助工具編不出預算;租稅優惠在營利事業所得稅由原先25%降至17%後,租稅工具祇剩下R&D抵減一項,且抵減率大幅縮水。法規鬆綁則在行政、立法扞格不入,跨部會協調功能不足之下,效率大打折扣,ECFA服貿協議、自由經濟示範區均在立法院擱置可見一斑。
金庸名著「倚天屠龍記」張無忌所練的九陽神功裏有一句話,「他強由他強 清風拂山崗;他橫任他橫 明月照大江。他自狠來他自惡,我自一口真氣足」,只要我們自己強大,又何懼於各種危機?好好修練內功,增加自己的實力,就是台灣目前唯一的因應之道,不論政府或企業,大家應該把握時間,積極努力,共同為台灣開拓光明的前景。
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與後續的歐債危機之後,全球經濟邁向艱難的復甦之路,然而美國升息的時程,以及今年8月11日人民幣匯率下跌的衝擊,為復甦增添變數。各國無不亟於尋找促進成長的新動力源,其中,發展基礎建設投資被視為重要的成長動力源,受到亞太地區與全球的重視。
在這波創新浪潮下,台灣應當加緊跟上創新的腳步,才不至於被新一輪科技競爭淘汰。台灣具有許多高科技人才,近年社會上也重燃創業熱情,惟不具備如美國活絡的資金,政府要想辦法給創新者與資金持有者更多協助,鼓勵創業與投資,創造台灣新奇蹟。
進口 替代的觀念應用在金融業上是非常好的構想,目前為止,至少在國際債券上已經獲得初步的成效。我們希望在這個成效的基礎上,可以更進一步,將國人的財富管理 業務也從海外轉回台灣。做好這一步後,會有更多的專業金融服務人員在台灣工作,打好台灣的基礎,讓未來金融業打亞洲盃有更大的成功機會。
房地合一稅制改革是近年政府的重大優先政策,新制能否上路亦備受社會大眾矚目,稅制改革勢在必行,為求制度建立,政府在部分地方做些讓步無可厚非。國際多數先進國家都採房地合一稅制,但台灣現行的制度不僅採房地分離稅制,還相當混亂,分由中央及地方課徵,其中房屋稅和地價稅,屬於靜態的持有稅,由地方政府課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