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所有名家

在我們那個時代,都稱呼大學裏親近的老師叫先生而不名,這是一種混合日本式與民國式的流行說法。從當他學生到同事,有一段長時間,楊先生都留平頭,訪客甚多,有慕名而來,有參與或關心民主運動的,那時的他全心研讀心理學,而且什麼都涉獵,主張一個學系要五臟俱全,從生理到社會、從正常到異常、從嬰孩到老人、從個體到集體,要不然體會不出心理學真正精神之所在,我們也都要教多類課程,認為理所當然。當有了總體性的了解後,便亟思真正走入主流之中,...

王汎森 採訪/李宗陶

2012年初秋在台灣中研院見到的王汎森先生比四年前消瘦許多,他失掉了一些體重,增添了一些責任,比如,2年前由中研院歷史最久的史語所(1928年由傅斯年創建)所長而成中研院副院長。他主要的學術職位包括中研院院士、英國皇家歷史學會會士。

訪問之前,我們有幸參觀了史語所的文物陳列館,看到了珍貴的「居延漢簡」,河南安陽殷墟遺址考古現場的復原景觀,以及發掘的牛、鹿鼎等青銅器的一部分。橫跨數千年的器物莊嚴、...

故宮文物赴日展覽引發的正名風波,對政府官員的最大教訓是:涉外事務凡與國家主權有關,政府則應力爭力辯,而且要爭得寸步不讓,辯得理直氣壯。

有人或許認為,「玫瑰即使不叫玫瑰,依然芳香如故」,政府何必斤斤計較「國立故宮」被改名為「台北故宮」?為了兩字之差而損及台日關係,值得嗎?況且,爭到「國立」又如何?日本眼中的「中國」,仍是彼國而非此國,何必自我感覺良好?

這種看法未必有錯。但台日雙方所簽展覽合約,...

發表在《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41期(2012年6月),頁207-213。

為甚麼道德要關注「受苦」?關於「道德進步」的一項補充

Why Should Morality Care About Suffering? A Further Comment on ‘Moral Progress’

錢永祥

「道德進步」是一個牽涉深廣的議題,它不僅關係到我們對於歷史、社會、人性的理解,...

在時代經歷重大變動或者社會做了重大轉型之時,常伴隨有大角度意識形態之改變,譬如中國即在國共對抗之時高舉左派與社會主義標誌而勝出,看起來也是因為契合了當時社會的需要。但時代與世界形勢不停的變化,社會也會跟著調整,雖然一般人缺乏危機感,總是會在剛開始時忽略掉機會成本 (也就是若執著不改變,則會失去當改變時可能會獲得的更多利益),而且太過在意失去沉沒成本 (對已經投資建立的過往或成本,在面對新變局時其實已無再予考慮保存或惋惜失去之必要),...

《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40期(2012年3月),頁203-217;

《南方週末》2012年3月29日E24頁

「道德進步」:一本書與一種歷史觀

錢永祥

一、前言

幾年以來,我的心裡時常縈繞著兩個問題:我想知道自由主義如何看待歷史,也想瞭解人類的動物倫理意識之演變該用甚麼樣的歷史觀來敘述。這兩個問題都涉及了對歷史的理解方式,...

帝都香火

史家呂思勉嘗言,人於社會安定之時祈求福報,亂世之時則祈求平安,凡此皆係宗教信仰不管在任何朝代皆得以昌盛之因。因此帝都遠近寺廟原無大小,不過是人民百姓祈求之地。在舉國崇信佛教之時,帝都香火絕不落人後;惟政治凌駕宗教之時,帝都香火最多祇是蓄勢待發。但是歷史上的微小擾動,難以封擋天下百姓人心之常,新生的草原處處在尋找突圍的機會。

順著塔尖的紅星星跑過去...

假如順著這條路,就可以找到達摩

有人安排我去參加佛醫大會,同時拜見少林寺的大方丈,這在古代一定是不得了的陣仗,嵩山少林更是我們這一代人尋求禪武醫合一的原鄉,心理的戒慎恐懼那是不用說了,也懷著一種歷久而彌新的信念,認為已經走了六十幾年,現在終於比較靠近了,假如順著這條路,應該可以找到達摩吧!

清煙梵唱松林間

越過這山

梵唱乘著清煙

在松風護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