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資金、時間付之一炬?阿茲海默症論文疑造假疑雲

權威期刊《Science》本月21號以「學界汙點」為主題的報告,指出表示2006 年所發表研究阿茲海默症的關鍵論文以及相關研究恐有造假疑慮,若該報告屬實,這十幾年來關於阿茲海默症的研究與資金投入將付諸流水,全球上千萬阿茲海默症患者期待接受治療的期盼更將大受打擊。
修補β-澱粉樣蛋白防疾病?專家表示懷疑
來自美國明尼蘇達大學雙城校區的神經科學家萊斯內(Sylvain Lesné),2006年在《自然》期刊上發表關於阿茲海默症的論文,研究顯示患者大腦中出現的β澱粉樣蛋白(amyloid-β,Aβ)是致病的主因,而 Aβ 大量堆積形成的斑塊(Plaques)是造成阿茲海默症的一大病理特徵。
從發表論文的16年來,科學家和臨床醫生研發阿茲海默症新療法,都是企圖修補β-澱粉樣蛋白在大腦堆積的斑塊。有些人認為這些斑塊是癡呆症的致病原因,並導致認知障礙惡化、癡呆,最終導致死亡。然而,在臨床試驗中,100多種旨在減少大腦斑塊堆積的不同實驗療法,都未能阻止或預防阿茲海默症的惡化,許多專家對這種治療方法持懷疑態度。
《科學》報告質疑阿茲海默症16年研究方向錯誤
本月21號,《科學》期刊投下震撼彈,專文指出美國范德比大學神經科學家施拉格(Matthew Schrag),去年接觸到這款阿茲海默症實驗性治療藥物,在各大期刊上查詢相關研究圖片,沒想到最後發現數十篇期刊論文有明顯經過修改或重複的圖像。
《科學》期刊展開半年的調查,根據頂尖的圖像分析師和阿茲海默症研究員,都認為阿茲海默症相關研究的數百張圖片存在疑點,其中包括萊斯內論文中的70多張圖片,等同是支持了施拉格的論點。
分子生物學家和著名的法醫圖像顧問Elisabeth Bik表示,作者「似乎通過拼湊不同實驗的部分圖片,來組成預設的數字。實驗結果可能不是預期的結果,實驗數據可能遭到竄改,以便更好地符合當初假設。」
資金、時間成本投入錯誤方向
受到影響的不單只是學術單位,包括美國德州製藥公司CassavaSciences也由該論文當基礎,研發出治療癡呆症的實驗性藥物Simufilam。Cassava宣稱,Simufilam可以修復β類澱粉蛋白質(amyloid-β,Aβ),但是專家指,這款新藥的科學原理可能是一場騙局,超過1800名受試者恐平白承受試驗風險,卻得不到好處。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已向Cassava提供超過數千萬美元資金,引起阿茲海默症專家質疑和不滿。2021年8月,美國食藥局(FDA)收到請願書,要求叫停Simufilam的兩場三期臨床試驗。過去約20年,FDA僅批准一款治療阿茲海默症的新藥,即美國渤健公司研發的Aduhelm。但是這款藥物的療效存在爭議。
「我認為,追求治療澱粉樣蛋白的方法都失敗了,就是因為幾乎沒有直接證據表明澱粉樣蛋白是阿茲海默症的直接病因。從這個斷言來看,從邏輯上講,專注於消除澱粉樣蛋白的策略,不太可能成為治療阿茲海默病的成功途徑。」匹茲堡大學的神經生物學家Karl Herrup告訴美國媒體《The Daily Be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