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茲海默研究造假風波 台灣學者:患者不影響但學者需引以為鑑

國內專家分析認為此事不足以撼動最重要的基礎假說,失智症研究和治療的四大瓶頸仍在、危險因子一樣很多;不過,對於又傳抄襲風暴的台灣學界來說,值得引以為鑒。

2006年美國學者研究發現,阿茲海默症大腦中的β澱粉樣蛋白是致病主因,這篇研究也登上頂尖期刊「自然」(Nature),在學界轟動一時。十六年後,卻遭另一頂尖期刊「科學」(Science)專文報導,該文章中的圖片明顯經過修改,也有許多重複的圖像,有造假疑慮,也令外界擔憂過去阿茲海默症可能都往錯誤的方向研究。

針對此事件,台灣科技媒體中心27日召開線上記者會,由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研究員陳韻如、陽明交通大學腦科學研究所副教授鄭菡若說明此事對於阿茲海默症研究與治療可能帶來的影響。

研究造假與否 不會改變阿茲海默症治療四大瓶頸

陳韻如表示,首先是現在並沒有什麼有效的藥物,學界都認同早期偵測很重要,但誰能在10年前就偵測到一個完全正常的人之後會發病呢?早在無症狀、行為正常的時候,類澱粉就已經在堆積,等症狀出現而就醫時,腦中病癥幾乎都已經完成了。

第二個瓶頸是神經細胞不會再生,死了就死了,愈死愈多,就會開始影響周遭的神經細胞傳導,導致一區一區接連發生不可逆的崩壞。第三個瓶頸是,藥物該如何通透到人腦?就算在小鼠做得到,但遇上有血腦障壁的人腦,又是困難重重。

第四個瓶頸是病人共病特別多,個體差異大且複雜,是動物實驗難以模擬的。該如何找出對藥物有反應的人?是不是要鎖定某些基因型別,還是要排除某些共病?這些都還需要很多臨床研究去找答案。

治療不受引響 但台灣年輕學者應引以為鑑

在鄭菡若看來,該研究十六年前確實是重量級的研究,但因為研究成果難以重現,研究熱潮逐漸退去,如今學界幾乎快要忘記它的存在,國內也沒有以此研發出來的療法或藥物。正因如此,她強調,就算研究真的造假,不但沒有推翻數十年的研究基礎、不影響「類澱粉蛋白」假說,對於阿茲海默症研究領域衝擊也不大,民眾原有治療更是不會受到任何影響。

陳韻如表示,這篇研究沒有撼動整個學界的研究,卻會重創一個人的聲譽,若證實造假,研究第一作者的學術生涯可說是全毀了,還要面臨未知的求償和懲罰。希望台灣年輕學者引以為鑒、嚴肅看待科學求真的精神,建立好的素養,這樣的事情就不會發生。

相關新聞

二零二二年年底ChatGPT 橫空出世,瞬間破億人次使用,引爆人工智能領域快速發展,有形無形地對人類生活造成巨大的影響。處於不確定的年代,...
ChatGPT從2022年橫空出世,瞬間破億人次使用引爆AI領域快速發展,在帶來無限機會的同時,科技業界卻也有不同的聲音。 2023 年...
經濟部表示,修法明定建築物屋頂設置太陽光電,是呼應國際發展趨勢,規範新建、增建或改建的建築物應設置一定裝置容量以上的太陽光電發電設備,...
投資自然必須要有制度配合,目前農委會「接受捐款執行認養植護樹與野生動物保育作業要點」收受企業捐贈,卻不管是否有「外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