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茲海默研究造假風波 台灣學者:患者不影響但學者需引以為鑑

國內專家分析認為此事不足以撼動最重要的基礎假說,失智症研究和治療的四大瓶頸仍在、危險因子一樣很多;不過,對於又傳抄襲風暴的台灣學界來說,值得引以為鑒。

2006年美國學者研究發現,阿茲海默症大腦中的β澱粉樣蛋白是致病主因,這篇研究也登上頂尖期刊「自然」(Nature),在學界轟動一時。十六年後,卻遭另一頂尖期刊「科學」(Science)專文報導,該文章中的圖片明顯經過修改,也有許多重複的圖像,有造假疑慮,也令外界擔憂過去阿茲海默症可能都往錯誤的方向研究。

針對此事件,台灣科技媒體中心27日召開線上記者會,由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研究員陳韻如、陽明交通大學腦科學研究所副教授鄭菡若說明此事對於阿茲海默症研究與治療可能帶來的影響。

研究造假與否 不會改變阿茲海默症治療四大瓶頸

陳韻如表示,首先是現在並沒有什麼有效的藥物,學界都認同早期偵測很重要,但誰能在10年前就偵測到一個完全正常的人之後會發病呢?早在無症狀、行為正常的時候,類澱粉就已經在堆積,等症狀出現而就醫時,腦中病癥幾乎都已經完成了。

第二個瓶頸是神經細胞不會再生,死了就死了,愈死愈多,就會開始影響周遭的神經細胞傳導,導致一區一區接連發生不可逆的崩壞。第三個瓶頸是,藥物該如何通透到人腦?就算在小鼠做得到,但遇上有血腦障壁的人腦,又是困難重重。

第四個瓶頸是病人共病特別多,個體差異大且複雜,是動物實驗難以模擬的。該如何找出對藥物有反應的人?是不是要鎖定某些基因型別,還是要排除某些共病?這些都還需要很多臨床研究去找答案。

治療不受引響 但台灣年輕學者應引以為鑑

在鄭菡若看來,該研究十六年前確實是重量級的研究,但因為研究成果難以重現,研究熱潮逐漸退去,如今學界幾乎快要忘記它的存在,國內也沒有以此研發出來的療法或藥物。正因如此,她強調,就算研究真的造假,不但沒有推翻數十年的研究基礎、不影響「類澱粉蛋白」假說,對於阿茲海默症研究領域衝擊也不大,民眾原有治療更是不會受到任何影響。

陳韻如表示,這篇研究沒有撼動整個學界的研究,卻會重創一個人的聲譽,若證實造假,研究第一作者的學術生涯可說是全毀了,還要面臨未知的求償和懲罰。希望台灣年輕學者引以為鑒、嚴肅看待科學求真的精神,建立好的素養,這樣的事情就不會發生。

相關新聞

新內閣人事出爐,準閣揆卓榮泰昨(23)日宣布財政部長由莊翠雲留任,並交付三項任務,包括續推囤房稅2.0、新青安貸款、落實綠色金融。...
賴清德總統即將於520就任,新內閣宣布的金管會主委彭金隆是保險專長,各界寄予厚望。有關保險業的監理,目前最重要的議題是,...
美國能源政策專家麥吉利斯(Jordan Mcgillis)表示,台灣的經濟是由充滿活力的製造業所帶動,經不起電力不穩定帶來的衝擊,...
昨天為世界地球日,蔡英文總統及副總統賴清德共同接見「全國NGOs環境會議」代表團體。蔡英文在會中細數近年推動能源轉型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