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全面強化ESG 提升企業競爭力
最近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即ESG(environment, social, governance)蔚為潮流,廣受社會各界的重視,究竟ESG真正的意涵為何?對企業、國家競爭力有何影響?企業及政府研擬因應ESG的發展策略,都是台灣下一階段經濟成長無可迴避的挑戰。
ESG在環境的意涵上,由於近年來氣候變遷,衝擊人類生存環境,開始受到各界的關注。同時,新冠肺炎後的環保、節能、綠色覺醒,以及維持一定的社交空間,成為眾所矚目的新潮流。
在社會意涵上,隨著勞工意識的抬頭、供應鏈體系密切合作態勢的形成,重視員工的權益、強化和供應商共存共榮的利益、保障顧客的權益,以及重視企業的社會責任,成為影響公司競爭力的關鍵。
同時,公司治理的重要性也愈來愈受到重視。公司管理資訊的透明化、董事會成員的組成、公司的正常運作、績效的良窳,以及男女平權,均將影響到公司的形象與經營效率。
在對國家競爭力的影響上,荷蘭律師曾對政府提出氣候訴訟,政府敗訴而被迫在減碳目標上加快速度。同時,該國律師亦準備對荷蘭的蜆殼(Shell)公司提出氣候相關的訴訟,勢必加速蜆殼公司降低石化能源的使用,也在在地證明ESG的重要性。
至於ESG為何從以往書面上的字眼,變成企業矚目的焦點?因為最近歐盟找到一個突破口,打算課徵邊境碳稅,開始對企業的減碳努力產生約束力。因此,在企業競爭力上,對ESG努力不足的公司,在出口上將面臨稅捐、成本大幅增加的衝擊。以鋼鐵業為例,生產一噸鋼材,碳排放量約2.2噸,如以1噸碳權75歐元計算,2.2噸約需5,170元新台幣,而一噸鋼材售價以22,000元新台幣計算,碳稅超過營收約23.50%,令人咋舌。
其次,ESG較佳的公司,在資本市場募集資金的能力也越好。進一步觀察,愈來愈多的國外基金公司,將公司是否注重ESG視為投資的指標之一。不重視ESG,未來公司在資本市場募資的能力就會相對變差。再者,ESG表現較佳的公司,對公司形象也有正面的影響,公司在招募人才上,就更具吸引力。就比較保守的角度觀察,現在ESG對銀行壓力愈來愈大,若對ESG執行不力的企業貸款,未來可能會拖累銀行,因此,銀行對ESG不佳的企業貸款也將受到制約。
再者,過去不少中小企業認為淨零碳排事不關己,但從最近的發展看出,台積電、台塑等公司紛紛提出淨零碳排的時程,相關供應鏈廠商、中小企業協力廠也必須配合,否則未來可能在爭取訂單上有所困難。
至於企業如何透過ESG來提升自己的競爭力呢?首先,公司應該強化治理能力,包括僱用獨立董事的比例,使公司經營資訊、績效更透明化,進而提高公司的經營管理。公司有好的績效、品牌形象提升,自然可以為員工、供應鏈廠商創造更多的福利、更好的權益。
企業的經營績效、獲利能力提升後,可以為員工加薪、提供員工更多的訓練、升遷機會,同時,更有能力設計誘因來提高為顧客服務的效率,並且強化和供應廠商的合作、共存共榮的關係,創造多贏的策略。
在環境的重視上,將環保、綠色、節約能源納入公司的管理流程,塑造公司綠色、環保的品牌形象,建立和競爭對手的差異區隔,並透過員工的訓練,強化員工對環境保護的要求。由公司員工做起,整體公司的競爭優勢也會跟著提升。如果是跨國公司,應了解台灣及跨國的法規、碳權買賣、認證的取得等,才可避免跨國經營的風險。
在善用ESG強化對國家競爭力的提升上,當愈來愈多的企業重視ESG,產業與國家競爭力也將受惠而提升,未來可保持出口的持續成長與國家競爭力的躍進。另一方面,隨著社會M型化,企業重視社會責任,為員工加薪、注重權益,也有助於社會所得分配的改善。至於國家如何鼓勵企業重視ESG呢?除了在教育上納入ESG的課程,使ESG深植人心。台灣過去在中、小學的環保教育上相當成功,垃圾分類、重視資源的回收利用相當成功,如能套用同一模式,將ESG納入教育體系,必能擁有先行優勢。
在資本市場上,金管會應協助公司發行相關的ESG債券,以及讓ESG企業更容易上市、上櫃。同時,目前以ESG為主題發行的ETF,成分股仍以電子、金融的權值股為主,以永續發展為目標的循環企業仍屬偏低。因此,鼓勵更多標竿企業上市櫃,才能發行真正符合ESG的金融商品。此外,經濟部未來應考慮補助、租稅優惠,將ESG列為必備條件之一,同時,提供獎項,鼓勵更多ESG的標竿企業,讓其他企業起而效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