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除大學國文課有理? 台大師生僵持不下

編者按:

在人人幾乎都能讀大學的時代,大學課程除了專業科目外,學生也能夠自由選修各項課程;但根據網路統計,多數人認為必修中的「國文」,對畢業後發展毫無用武之地。而台灣大學近日也舉行國文改革公聽會,學生會提案廢除大學國文必修,改列通識課程。引發相關討論,到底大學是職業的前哨站,還是培育人文文化思維的堡壘?

學生會主張多元發展 增加彈性尊重自我意願

大學生會2021年6月就曾在教務會議提案,呼籲台大將大一國文必修改為通識。學生會主張,大學國文不應該是獲得學位的必要條件,又不像通識課程提供8大領域,讓學生按興趣選課;大一國文不尊重學生生涯發展的多元可能,違背當今鼓勵彈性學習的高教趨勢,也與台大提倡「未來大學」的教務改革方向互相牴觸。

台大學生會曾調查,校內每名學士班學生必修3學分國文,僅4成學生修到現代文學,另有31%學生只能選讀先秦思想,違背他們的興趣與學習需求。且台大中文系去年發表免修大一國文的規則,也被認為過於嚴苛,要求學生學測國文滿級分,且國文寫作測驗兩題都達A等,才能參與免修考試。

文學素養建立 與培養社會公民的強烈連結

對國文課的爭議,台大歷史系特聘教授陳弱水去年也曾表示,未來進入專業人文領域的人數有限,文史教育之重要性,是在幫未來社會公民培養應備公民素養,台灣進入成熟公民社會,需要有論述,對史譜之需求非常高,台灣人看書量不大,對戲劇表演也不很熱衷,但都習慣上網,網路時代來臨,反而為文史創造了更多空間,但大部分學生感興趣的是現代當代,文史領域如何強化當代議題之知識培養,和學生未來出社會產生相關性是重點。

台大中文系認為,語文領域學無止盡,能從文學背後看出文化思維,國內多校仍列大學國文為必修,有其必要性。最後師生兩方未達成共識,將於1月24日的公聽會持續對話。

台大教務長丁詩同則聲明,雖然學生會提議取消大一國文,但也有學生提議維持現行必修制度,學生的意見非一面倒。人才培育涉及層面廣,無法立刻拍板,因此在這兩周一連舉行兩場公聽會,促進校內師生討論。

相關新聞

桃園市長張善政分享了他近期閱讀天下文化出版的《黃仁勳傳》,從地緣政治與科技創新兩個面向,表達對美中對抗下台灣處境的深刻感受。他表示,...
內政部部長劉世芳表示,2030年住商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要較基準年(2005年)降低35%、挑戰非常嚴峻。內政部表示,...
國際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最近刊登一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兩位醫事人員的投稿,文中討論台灣護病比高、過勞、低薪、...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四月二十九日,與中央大學、清華大學、陽明交通大學、政治大學共同舉辦的「AI人本時代跨校論壇」,四校同學外,現場還包含台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