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大學科系「沒用」?教育本質需一同理出

 

廖姓網路名人日前在直播點名,大學科系中如「昆蟲系」、「農(漁)牧系」、「經濟系」、「企管系」、「海洋系」,畢業後恐難學以致用,還不如直接就業才有經濟價值。他表示讀大學4年花費的時間、金錢,若直接反著走去就業工作,比只有一張「大學畢業證書」還要來得有產值。

此語一出引發大眾正反兩面討論,值得注意的是,不少人在評價一門專業與科系時,常以是否能增加經濟產值作為評判一句,但就如同宏碁創辦人施振榮先生曾在訪談中提及的:

「為了生存賺錢是必須,但是否能有一顆為社會服務的心,才能體現一件事與一個人真正的價值」

誠然,在科技高度發展的今天,人們的生活不會因為缺乏深入的專業知識而有所影響,甚至可以說,我們都是現代社會中「深層知識的淺層使用者」。不過,倘若沒有這些專業科學作為基礎,世界不會因工業革命走向新的一頁,也不可能發展出互聯網下,生活便利、資訊蓬勃的光景,更不論人文思潮所賦予社會對改革前進的動力。

眼前疫情尚未結束、世界許多地方發生戰爭、全球環境問題懸而未決,但危機不一定不是使我們重新審視的轉機。教育,特別大學教育的目的為何?就如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的會面中表明,大學理當是「各種人文精神與學問匯集」的地方,應該「為世界上所有人提供可真實對話的道理和意義」。

或許一個國家最終的目標,就是建立一個讓民眾不需為五斗米折腰,讓更多人能夠適性適才去從事旁人口中的「無用之學」。前教育部長黃榮村曾形容,大學應該是「觀念的燈塔」與「 知識的堡壘」,願世界走出時代陰霾,前方的道路,再次出現曙光。

相關新聞

二零二二年年底ChatGPT 橫空出世,瞬間破億人次使用,引爆人工智能領域快速發展,有形無形地對人類生活造成巨大的影響。處於不確定的年代,...
ChatGPT從2022年橫空出世,瞬間破億人次使用引爆AI領域快速發展,在帶來無限機會的同時,科技業界卻也有不同的聲音。 2023 年...
經濟部表示,修法明定建築物屋頂設置太陽光電,是呼應國際發展趨勢,規範新建、增建或改建的建築物應設置一定裝置容量以上的太陽光電發電設備,...
投資自然必須要有制度配合,目前農委會「接受捐款執行認養植護樹與野生動物保育作業要點」收受企業捐贈,卻不管是否有「外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