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開明・理性・求進步
巴拉茲·科蘭尼 和霍華德施耐德
8 月 29 日 懷俄明州傑克遜霍爾(路透社)
來自世界頂級財務主管的信息響亮而明確:猖獗的通脹將持續存在,馴服它需要付出非凡的努力,很可能是一場伴隨失業和衝擊波的衰退新興市場。
然而,這個價格仍然值得付出。各國央行花了數十年時間在抗通脹技能上建立信譽,而輸掉這場戰鬥可能會動搖現代貨幣政策的基礎。
歐洲央行董事會成員伊莎貝爾施納貝爾說:“...
中央銀行公布7月,貨幣總計數M1B年增率滑落至6.67%,向下穿破M2年增率6.99%,為令投資人聞之色變的貨幣「死亡交叉」。市場認為此為股市資金動能緊縮訊號、恐不利台股表現。央行經研處副處長蔡惠美信心喊話,「國內流動性非常充沛,足以支應經濟活動所需。」
台灣人到柬埔寨遭詐騙、人口販運事件頻傳,部分輿論將原因指向台灣低薪問題;也有學者分析,這反映台灣普遍貧富差距問題,尤其年輕世代低薪資的情況沒有改善,在台灣找不到舞台,才會另尋出路。暨南大學前校長李家同23日也表示,薪資差距過大問題成因在於政府過分重視半導體產業,並未全面提升各行各業水準,導致我國工業畸形發展。
昨天公布的外銷訂單數據卻意外翻黑,年減1.9% 總金額逾542億美元。 高通膨、大陸限電等衝擊 8月恐連二跌,預估8月接單金額恐持續下滑,預估落在515億至530億美元間。
主計處公布今年台灣1到6月全體受雇員工平均每月經常性薪資為44262元,年增率3%,但是同期通貨膨脹超過此數,實質經常性薪資變成年減0.11%,為6年來首見的負成長。即使改用總薪資計算,把年終獎金等加入,名目數字增幅會高一點,扣掉通貨膨脹後實質薪資稍微增加,但是幅度有限,可以說幾乎不變;薪資增幅被物價吃掉了。
針對最近中央研究院院士對金融制度、貨幣政策和匯率政策再度提出建言,指出「長期的低利率、低匯率政策,為台灣帶來很高的代價。」建議中央銀行應更具獨立性、透明度。工商社論以不同角度觀點,及國情處境申論;謂各國的貨幣政策,各有其最適合的方式,無法完全複製別國經驗,他們主張應充分了解台灣經濟現況,掌握自己的處境,再參酌國際做法更為恰當。
中研院 經濟所發布「台灣貨幣金融改革政策建議書」, 央行以五點回應,包括央行不會為了提高收益犧牲貨幣獨立性,不需要且更不會採取低利率與極低匯率達到盈餘繳庫的預算目標;不會採取低利率與極低匯率追求盈餘繳庫,強調應先立專法,且不宜由外匯存底無償撥用。
中經院昨(1)日發布7月經季節調整後的台灣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為47.8,指數較上月重摔5.8,是2012年7月創編以來單月最大跌幅。 7 月指數下滑 5.8 寫歷來最大跌幅 七成業者不樂觀未來 展望 景氣現警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