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財政

這是「面對公與義──台灣的社會發展與變遷」研討會場景。二十幾年前,余英時、林毓生、金耀基、胡佛、葉啟政等十九位海內外知識菁英,曾經在宜蘭棲蘭山莊討論近代中國的變遷與發展。此次「棲蘭會談」變成了「草山論劍」,大家一起在陽明山中國麗緻飯店「閉關」,逼自己面對問題。

全球化下,對人才的競爭更為明顯,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曾志朗表示,讓我們的孩子有能力與世界上其他人競爭,教育投資是絕對必要的;教育藍圖的規劃必須長遠,不能中斷、停止。

他說,台灣近年也出現「M型社會」現象,貧富差距加大,中產階級萎縮,學生發展也呈現兩極化;要改變貧富差距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做到教育資源分配的公與義。

中國醫藥大學校長黃榮村表示,教育分配不公平的現象在政府努力下雖有趨緩,在「量」上面沒有問題...

會議主持人:余範英(時報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林聖芬(時報文教基金會河川保護小組召集人)

與談人士: 陳鎮東(時報文教基金會河川顧問召集人,中山大學教授)林盛豐(時報文教基金會河川顧問,實踐大學教授)

李鴻源(時報文教基金會河川顧問,台北縣副縣長)

張石角(台大退休教授)

楊重信(文化大學教授)

李鴻鈞(親民黨立委)

林聖崇(...

時報文教基金會主辦的「面對公與義」已是第五場的大型研討會了。跨越二十一世紀之初,面對國家永續發展,我們辦了第一場「邁向公與義研討會」;面對政黨競爭、紛爭不斷,政策方向推動無力時,我們舉辦第二場「再造公與義的社會與理性空間研討會」;面對社會的差距不斷增加,我們舉辦了第三場研討會「建構宏觀包容分享的社會」。三次研討會皆屬綜合性公共議題,去年初基金會籌畫稅制研討會,深究社會上稅制不公現象層出不窮之因果。

今年二月中,基金會許董事、朱董事、...

由時報文教基金會、台北市政府文化局主辦,台灣促進和平基金會協辦的「面對公與義、思考大未來」系列講座,十二月十五日(星期四)下午於台北市中山堂光復廰舉行「台灣前途與兩岸未來」座談會。

座談由台大政治系教授朱雲漢主持,與談人包括國策研究院長田弘茂、台中市長胡志強、立法委員蘇起、立法委員林濁水等人。

討論題綱包括:

一、如何從歷史大格局思考台灣前途與兩岸未來。

二、...

一代報人余紀忠先生於二○○二年四月九日辭世,轉眼已逾三周年。這三年來,國際局勢的變化,圍繞著全球化的快速腳步,也使海峽兩岸呈現全新的面貌,並在經貿層面上發展出更為緊密依存互動的關係。

回顧余先生的辦報理念,每每以如何使兩岸經由經貿往來,增益雙方的理性互動、互補雙贏為念,爰就兩岸所共同關注的第一課題,本書彙整「全球新局下的兩岸經貿關係」研討會的相關內容,期能匯聚海內外學者專家的卓見共識,找尋導引兩岸在經濟發展課題上得以共存共榮的解方...

鑑於海內外對台灣經濟前景抱持悲觀看法者日漸增多,以及廠商出走西進者絡繹於途,時報文教基金會與中國時報系等單位於日昨聯合舉辦「台灣當前經濟情勢」研討會,邀請產、官、學界專家及民意代表群聚一堂,為國內經濟把脈,並提出諸多建言。

我們認為,台灣自戰後的破敗落後,經過國人幾十年來胼手胝足努力耕耘,不僅克服內外挑戰,奠定發展民主法治基礎,更創造了舉世歆羡的台灣經濟奇蹟。然而,正當全國上下以民主方式推動政權輪替,期待台灣政治經濟建設更上層樓之際...

在這次九二一大地震以後,全民的熱情與愛心紛紛投入,讓我們看到了希望。但是另一方面,這次災難對每個人來說,也都是過去從未經歷過的一種不可承受之痛。以往國際上對於台灣所造就的各項奇蹟,給予了高度的注意,並引用來當成改革的參考範例之一,但是在震災後的救難和重建過程中,卻顯示出我們在逆境底下,事實上仍遭遇到很多困難。過去累積下來的毛病,在此時做了一次相當徹底的體檢,原來我們的體質也不是很好,以往也有很多人批評過。記得十年前,時報文教基金會辦過一項「社會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