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開明・理性・求進步
為支持企業投入研發,《產業創新條例》提供研究發展支出投資抵減,財政部台北國稅局表示,可適用的研發支出包含全職人員薪資、消耗性器材、專利或技術等、資料庫或軟體、教育訓練費等,都必須專為研究所需而支出,若不符規定,可能導致申報錯誤而被補稅。
為鼓勵產業投資前瞻技術,經濟部將修正《產創條例》新增10-2,針對設備投資提供更優抵減優惠,工總、工商協進會及電電公會都表達肯定態度,認為政府的立意良善,可提高企業投資誘因,但希望適用範圍也能擴及10-1條的智慧機械、5G。
立法院於年初三讀通過「產業創新條例」第10條之1修正草案,延長智慧機械及第五代行動通訊(5G)系統投資抵減適用年限至113年12月31日,並自今(111)年1月1日起至113年12月31日止新增資安投資抵減優惠。
行政院106年宣布重要政策,為活化國內新創投資環境,並吸引國際資金投資國內新創,進行《產創條例》大翻修,本次修法分促進創新、強化研發、引導創新及活化環境等4大面向,共計增刪、修正23條文,大幅鬆綁新創法規。
國內農業長期缺工,一年的臨時工缺口就達10萬人,導致農田裡黑工屢見不鮮。日前一紙農委會公文,鼓勵農民在不影響農業生產前提下,提供移工從事農事體驗活動;政府不從根本解決缺工問題,卻遊走灰色地帶,外界不免質疑是在為黑工解套。
農地未登記工廠納管今年3月關上大門,經濟部中部辦公室表示,約有2000多家工廠尚未申請納管,目前進入業者意見陳述程序,確認違規樣態後,就要展開斷水電等查處工作,並語重指出,一定會讓未納管業者「付出代價」。
聯合國警告,地球暖化相關風險高於預期。
二○一五年 聯合國 通過「 巴黎協定 」,一九七個國家簽字同意要將地球增溫幅度限縮在兩度C以內,為求安全,升溫最好不超過一點五度C,這個目標在去年的格拉斯哥第廿六次氣候峰會被再度重申,歐盟並將開徵碳調整關稅;這半年以來,碳盤查、碳定價、碳稅、碳抵換、碳權、碳交易…種種「碳」的話題與行動幾乎成了工商界日常。
科學界也沒閒著。...
台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今天發布台灣企業對於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CFD)的調查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