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開明・理性・求進步
這幾年電的Ecosystem成功的關鍵,還是要回到天時、地利、人和這三件事情,只要匹配成功就會看到一大公司、大產業產生。從時間軸,每十年就有一代的標準,但經驗告訴我,文化、習慣的養成要二十年一代,所以技術發展跟使用者被教育的使用習慣,有落差。一般認為「雙數」代比較成功、「單數」代比較不會成功,原因在此,通常是技術跟使用的文化習慣沒有匹配。
打造電信產業生態系的成功關鍵,歸納成六點,第一、政府積極的政策支持:電信產業是特許行業,5G、6G投資很大,政府的政策支持非常重要。第二、完善的基礎網路設施環境:事實上Internet,從最前端的用戶設備到最上層的應用服務,中間必須要有網路,它是一個Ecosystem,必須先從某個產業生態系切入,然後去帶動上下游的發展才有辦法擴大成形。
今年五月本人應邀在國鼎論壇談什麼是下一個護國神山?電信和6G有機會嗎?本人從護山的角度切入,論述電信是半導體代工龍頭台積電(TSMC)這座神山的護山者。進一步探討,可以說電信生態系統更是護山者。
我們知道電信產業其實經過了很多年的演變。早期的電信產業就是打電話,開始只有市話,後來行動電話也出現了,當時的電信產業就是提供通話服務。
去全球化大家喊的越來越響,卻沒幾個人深入思考這個變化即將帶來的政治、經濟與產業衝擊。7月初,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在出席工商協進會時演講指出,全球化已被重新定義:「全球化已經讓位給國家安全以及科技、經濟的競賽,美國與中國的關係已定調為競爭高於合作。」如果,台灣的經濟與科技發展是根植於全球化的精密分工,那台灣接下來又該怎麼整軍經武做好準備?
從信仰全球化到去全球化,根本不可能像切蛋糕一樣,輕輕鬆鬆的就一刀切開。美國的「小院高牆」和「...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去年 宣告全球化的「死訊」 後,相關話題便成為輿論熱議的焦點。 張忠謀本月 4 日 赴工商協進會以「重新定義『全球化』」為題發表專題演講;他表示 全球化如今已被重新定義為,在不傷害本國國家安全、科技經濟領先條件下,允許本國企業在國外牟利,也允許國外產品及服務進入本國,只是,「這樣還能算是全球化嗎?」
美國人工智能研究公司 OpenAI 行政總裁阿爾特曼視像出席北京一個人工智能論壇,指國際間應該合作推動人工智能系統安全,又指中國能發揮關鍵作用。據金融時報報導,人工智慧與氣候變化有許多相似之處,全球協調監管氣候變化的失敗為如今監管人工智慧提供了許多教訓。
持續10年關注台灣企業轉型,台灣董事學會7日呼籲,企業應加快「從董事長一人決定,到董事會專業共治及決策」的經營轉型,脫離「神山經濟」迷思,聚焦「百岳經濟」,由百岳經濟龍頭企業帶領台灣跨過策略轉折點,引領下一波的產經成長。
台灣董事學會在年會上發表《2023台灣董事會白皮書》,點名2023年是台灣的「策略轉折年」,存在五大警訊值得注意,包括主力家族企業走向衰退、供應鏈產業面臨全球局勢動盪挑戰,以及缺工缺料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