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浪潮衝擊市場 勞工保障須獲重視

人工智慧 (AI) 引發的科技失業問題日益嚴重,本文探討了AI對就業市場的影響,說明其在長短期的正負面影響,並透過國際比較探討勞工保障問題,點出我國相關立法工作仍有不足。
本月3日,美國人資公司Challenger, Gray & Christmas報告,2024年迄今,美國企業已宣布的被裁員人次至少達到61萬,較去年同期微增0.8% 。以量體而言,科技業受AI衝擊最大,裁員11萬6858人、年減23% ,但若以變動幅度觀之,則以公家機關裁員增幅的691%居首 。至於我國國人較關心的媒體業,在美國的情形較樂觀:儘管新聞業的裁員人數較去年同期有所增加,但與整體趨勢相比裁員幅度較小,影劇、新媒體等新興產業的僱傭水準更是逆勢上揚。其他大小產業自娛樂、教育到製造、能源皆受到景氣影響,裁員率上升。AI技術取代則為企業所考量的次要因素,以其調查報告的案例規模來看,與AI相關者佔約3個百分比(17000人左右)。儘管AI引發部分裁員潮,但也有企業高薪搶招AI人才 ,顯示其正反效果兼具,但後者更為顯著,產業正因此開始經歷轉型陣痛。
本月11日,國際勞工組織(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sation, ILO) 整合一年來的研究成果,發布調查報告。該文以工業革命初期的就業市場為示例,指出科技創新雖然能在中長期促進經濟增長,但短期內會造成失業和收入減少。而中短期內的重複失業會對勞工造成長期負面影響,成為經濟學理論中典型的「沮喪勞工」,從而增加再度失業的可能性,其結果係市場競爭失靈、勞動價格降低。ILO指出,生成式 AI 可能在近期威脅到約 2.3% 的就業崗位(約相當於7500 萬個工作機會),自動化風險尤其集中在基礎服務業,加之產業分佈情形,女性所受影響更大。進一步討論全球南北方問題,對於基礎設施不足的開發中國家而言,自動化風險更會加劇,因為AI技術無法被善加利用:許多潛在受益於 AI 的職業並未進行數位化,反倒是高風險職業卻普遍有資本轉型,但卻未必能採取適當策略。就公私部門的應對策略,政府必須建置相關保障制度作為應對,除了創造工作機會之外更需重視安置問題,而企業則需是避免工作流失,鼓勵互補而非替代人類勞動的科技創新,並在組織內部重新部署員工。
整體觀之,雖然國際參照標準模糊、於我國未必能一體適用,但勞動市場已然開始受到AI的衝擊,且程度不可小覷,我國邁向智慧國家的路上必然遭遇相類難題,此時勞工法規的調整修正將發揮制度性的保障效力,減緩往後陣痛期的社會動盪。我國數位發展部日前適才發表自2026年起為期5年的AI發展戰略計畫,作為政府應對數位浪潮的整體框架,其中大多著重數位轉型,但未涉及勞工問題;再看目前政府已推出的法律規劃,包括AI創新利用法、電信管理法、第三方支付登錄辦法等草案,以及先前已然通過修法的資安法、電子簽章法,各案所涉議題諸多,也包含對於中高階人才與基層公務員的數位賦能,但就勞工保障一題,僅有人智基本法草案第18條的訓示規定,此外同樣尚無相關具體主張。
本文呼籲,除了上開所提產業所遇到的一般性問題,語言學家、資料科學家、中階工程師在研發AI後的去留(雖然並不急迫)也值得深思,而數發部作為AI轉型的整合性新部會,應當主動照會內政部、勞動部、經濟部等主管機關一同面對數位衝擊,需要進行通盤性調查、制定屬於我國的勞工保障機制。
(作者為本會研究助理 羅澤)
參考資料:
- 徐子苓(2024)。促AI創新應用 數發部推動資料治理新法。自由財經。https://ec.ltn.com.tw/article/paper/1671399
- 余弦妙(2024)。政院通過資安法修正草案 修正重點一次看。經濟日報。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13/8073156
- 蘇思云(2024)。電子簽章法修法三讀 一篇看懂應用範圍、法律效力。中央社。https://www.cna.com.tw/news/afe/202404300226.aspx
- 數發部研擬第三方支付登錄辦法草案 最重可處2年徒刑(2024)。中央社。https://udn.com/news/story/7239/8235704
- Job Cuts Flat in September 2024 from August; YTD Surpasses 2023. Challenger, Gray & Christmas. https://www.challengergray.com/blog/job-cuts-flat-in-september-2024-from-august-ytd-surpasses-2023/
- Janine Berg. (2024). Minimizing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AI-induced technological unemployment. 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sation. https://www.ilo.org/resource/article/minimizing-negative-effects-ai-induced-technological-unemploy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