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開明・理性・求進步
環境部推動環評改革,今年展開「總體檢」。據了解,環評作業準則中擬納入氣候變遷、社會影響、原住民三大新興議題;針對氣候變遷議題,除建議應提升相關氣候調適計畫,也正討論擴大溫室氣體排放量的涵蓋範疇、以及在環評時納入更完整的碳盤查。
環境部公告2030年「國家自定貢獻」(NDC)的減碳新目標,相較2022年本次目標提高至「減量28±2%」。另外,為配合新目標達成,環境部擬擴大碳盤查範圍,將納入超商、客貨運、醫學中心與量販百貨等行業,並強調此次修法是要讓企業了解盤查做法,暫未規劃查驗、徵收碳費。
聯合國國際法院於12月2日起,召開為期兩週的氣候變遷聽證會,結果將會決定大國是否負有氣候行動的法律義務,以及能否因執行不力而遭到起訴;小島開發中國家代表表示,這場「世紀氣候聽證會」的主要目的,就是要用國際法律義務取代大國政府的政治承諾。
由德國看守協會(Germanwatch)與新氣候研究所(NewClimate Institute)發表的「氣候變遷績效指標」(Climate Change Performance Index,CCPI),20日在COP29大會上公布。今年台灣的評比名次較去年上升一名,在63個國家之中排名第60名,與美、中、日、韓等國同屬績效「非常差」(very low)的末段班。
第29屆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9)上週開幕,週五(15日)主題為「能源與和平」,大會提出三大能源倡議,聚焦於再生能源、氫能與國際儲能目標;除能源倡議以外,作為本屆氣候峰會重要議題的 全球氣候金融新目標(NCQG) ,由專家組織與發展中國家代表提出的兆元美金目標,各國代表仍在協商僵局,並期盼18日登場的G20峰會能夠協助談判有所突破。
國家 氣候變遷 對策委員會副召集人、和碩董事長 童子賢 (12)日表示,核能是不排碳的電力,可以打擊通膨、壓低電價,如果台灣排碳可以降低,出口產品的碳稅也會降低,有利於產業界競爭力。
COP29將在11日(一)起於亞塞拜然舉辦,台灣科技媒體中心5日邀請三位專家分享今年國際上的討論重點,學者專家普遍認為今年COP29的討論將以財務與資金分配為重,輔以敦促各國提出更嚴格的國家自訂貢獻(NDC),還有建立城市韌性、保育生物多樣性與自然解方等目標,為本次會議亮點。
聯合國氣候大會即將於11日至22日在台灣不熟悉的亞塞拜然首都巴庫開議,這場會議成為台灣公私部門最多人想去,卻因為主辦國簽證取得不易、持我國護照有無法入境的疑慮,而紛紛打退堂鼓最明顯的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