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

今年進入排碳有價時代,企業須關注「自願性碳權」,同時為「強制性碳權」做足準備,台積電、友達光電等大型科技製造業均上榜排碳大戶名單,需在4月30日前完成排放量盤查登錄。惟已納入法定盤查的半導體等產業,也有龍頭業者申請自願減量註銷碳排額度,以爭取扣除排放量,明年的碳費繳交也能有彈性空間。

美國德州狹長地帶哈欽森郡燒起的煙屋溪野火(Smokehouse Creek Fire),燃燒面積已達100萬英畝(約4050平方公里、15個台北市大),創下該州史上最大野火,目前僅有15%火勢受到控制,已知造成2人喪命。

躺在行政院逾一年半的「臺北市淨零排放管理自治條例」,終在春節前獲行政院核定。這是第一個完備法制程序的地方政府氣候變遷與淨零管理自治條例,也是地方氣候治理的新里程碑。背後推手、台北市環保局前局長劉銘龍今天指出,雖然有三項條文與中央牴觸未予核定,由於中央對於這些條文,後來已頒布全國一致的作法,因此無礙台北市府日後執行。

2023年2月15日我國公告實施《氣候變遷因應法》(簡稱氣候法),於昨(15)日上路滿一週年。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總監趙家緯評點,這一年的進度「不如預期」,但已可從台灣社會的討論中看見「氣候主流化」的修法效果。 環境部氣候變遷署則表示,12項優先子法目前完成七項,要盡速把相關子法完成。而另一重要檢核點是,環境部應按《氣候法》於今年提出第三期溫室氣體階段管制目標。

經濟部預告今(2024)年再生能源躉購費率草案,太陽光電費率整體下修,但是新增最小10瓩以下級距,每度最高5.7元,鼓勵發展微型屋頂光電。環保團體表示認同,也指出費率仍太低,每度6~7元才夠讓公民電廠成本打平。光電業者則憂心,整體費率調降影響建置誘因,去年案場完工量僅有50%,今年費率再降,光電建置量恐怕再度未達標。

今年起排碳有價!依環境部規畫,今年第一季碳費將由碳費審議會拍板,排碳2.5萬噸的事業單位明年將要繳交碳費,環境部3日與環團座談時卻表示,擬提供各廠2.5萬噸的免徵額度,環團當場批評,如果有公司刻意化整為零,就能獲得更多的額度,且以碳費一噸算300元共500餘家,碳費恐減徵37億餘元。

日本石川縣的能登半島地震,發生於新年1月1日的下午4時10分,為規模達7.6、震源深度10公里的強震,日本氣象廳也在地震後不久發出「大津波警報」(津波即日文的海嘯),儘管海嘯警報已於2日上午10點全面解除,至今仍有頻繁餘震,各種災情持續引起國際關注。

全球供應鏈近年來進入重大重整期,除美中競爭、去風險化考量外,永續及人權等要素從自願遵守到法制化的發展,也是台灣公私部門需要加速準備、接軌的重要趨勢。供應鏈反映永續及人權要素的法制化,在近期出現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就是歐盟議會與理事會今年12月針對「企業永續盡職調查指令」(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Due Diligence Directive)達成政治性初步共識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