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氣候變遷聽證會 探討大國氣候行動的法律義務

聯合國最高司法機構「國際法院」(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 ICJ)本月2日起,召開為期兩週的氣候變遷聽證會,結果將會決定大國是否負有氣候行動的法律義務,以及能否因執行不力而遭到起訴。

太平洋島嶼國家發起 對大國的氣候歷史責任追究

從12月2日起,共有98國、12個國際組織的律師團及政府官員,在荷蘭海牙的和平宮(Peace Palace)進行意見表達與辯論。這場歷史上首次的氣候變遷聽證會,背後的發起人是一群來自萬那杜大學(National University of Vanuatu)的法律系學生,在2019年進行了氣候正義議題的法律練習,並將理論運用於實踐,由該國萬那杜代表在2023年聯合國大會領導小島開發中國家(Small Island Developing States)們通過決議,要來向國際法院尋求意見諮詢。

國際法院的15名法官在連續14天的聽證會之後必須回答兩大問題,分別是各國政府在遏止溫室氣體排放以保護地球氣候與環境上負有哪些法律義務?以及當各國政府未能盡其氣候義務並造成重大損害時,應負什麼法律後果?這兩大問題是在去年聯合國大會上經過表決後,正式提交給國際法院。

萬那杜的氣候變遷代表拉爾夫・雷貞瓦努(Ralph Regenvanu)表示,「判決的結果將對幾代人乃至地球的未來產生影響」,並且說這場聽證會「或許是人類歷史上最有意義的事件」。

這場世紀氣候聽證會的目的,就是要用「法律義務」取代「政治承諾」。

在歷史上,包含太平洋島嶼國家等開發後進國排放的碳排最少,卻要面臨當前最嚴重的氣候變遷後果:經濟損失、人民傷亡、國土沉沒,以及高昂的氣候債務,許多國家代表認為這樣的情況有違「氣候正義」,大國應為此負起歷史責任。儘管7年前《巴黎協定》通過,全球在溫室氣體減量的共識上有重大進展,但是後續的實際作為仍然有限,特別是在產油國家的反對下,包含今年的COP29與全球塑膠公約,前者只通過了開發中國家所要求氣候金融目標的一半不到,後者更是無法形成共識,以破局、延期收場。

巴貝多(Barbados)代表告訴聽證會的法官,他們對聯合國氣候峰會感到悲觀:「多年來,他們承諾的跟實際兌現的之間落差有多大,我們巴貝多人民的失望就有多大。」

大國政府呈守勢 強調協議欲避免國際法義務

根據獨立談判報導組織《地球談判公報》(Earth Negotiations Bulletin),參與者如美、中、沙、德、澳等國代表,將論述側重在幾項國際氣候協議上,如1992年聯合國氣候變遷框架公約、1995年京都議定書與2015年巴黎協定,要求法官將大國的責任限縮在這些協議框架下,而無涉其他國際法義務,例如人權,沙國的代表甚至對「未來世代享有宜居氣候權利」的觀點表示反對。

萬那杜代表雷貞瓦努表示,他對澳、美、沙、中等國政府的發言明顯感到失望。這些世界上最大的碳排國都提到既有條約和承諾,但這些條約與承諾都沒有促成大規模減排。

聽證會結果與後續效應、時程值得關注

根據法國廣播電台的報導,專家對於國際法院的裁決「何時宣布」意見不一,有涉案律師與專家表示,判決有望在明年春天發表;但也有相反看法,認為國際法院沒有時間約束,發表可能是在數個月後,也可能是在幾年之後。

不論裁決結果何時宣布,本次聽證會都已是歷史等級。儘管本次諮詢意見不具法律約束效力,但法院的國際法權威地位,將賦予裁決政治和法律上的重要意義。國際環境法中心法學家喬伊·喬杜里(Joie Chowdhury)表示,國際法院將提供「一個總體法律框架」、「確定哪些行為是非法的」,雷貞瓦努表示法官們的意見將「明確界定氣候行動的國際法律義務」,開發中國家盼望結論將有助他們對各國政府施壓,提高未來氣候談判和求償的籌碼,加速氣候行動。

相關新聞

拜登卸任前以行政命令強化AI及晶片出口管制、確立AI基建發展方向,在遏制中國技術發展之時,也牽動產業動態與地緣政治局勢,...
植田和男今天在 日本 地方銀行協會一場活動演講時表示,美國經濟和日本春季 薪資 談判的動向仍是重點。他說,自己在參加各產業的新年活動,...
1月15日上午,韓國聯合偵查組(聯偵組)正式逮捕總統尹錫悅,這是韓國憲政史上首例現職總統遭逮捕。...
 美國總統拜登卸任前對中國大陸頻出重拳,繼13日宣布AI晶片三級管制新規之後,近日將在互聯網汽車技術出重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