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開明・理性・求進步
針對日前發生多起森林大火,導致大片面積的林木遭到焚毀,特地舉辦「梨山/雪霸森林大火復育措施公聽會」,希望找出解決之道。
台大森林系教授胡弘道認為,森林的復育措施可分為人工造林與自然演替2種,不過因為台灣的面積狹小,因此以人工造林取代自然演替是較合乎需要,造林時應以混合植林的方式進行,以免因為樹種單一化,造成大規模的疾病危害。民進黨立委柯建銘指出,關於災後復育方面,由於目前社會各界對於當地的環境特性並不明瞭,...
阿瑪斯號貨輪油污事件,發生於2001年1月,污染範圍位於台灣墾丁國家公園境內的龍坑生態保護區。事件為保護區的生態帶來浩劫。2003年,環保署向挪威法院提出賠償訴訟,這成為台灣首宗跨國訴訟的油污事件。
而這次重大災害,主管單位在事件發生後廿天才確認事態的嚴重,而拯救行動的加入,用最原始的方式撈取浮油,似乎又帶來更多的生態破壞。時值至今,許多學者專家已經無奈的,提出讓自然自淨作用,取代其它保護工作的建言,對於追求非核家園的我們,...
大甲溪自三千八百多公尺的中央脊梁山脈奔流而下,湍急水流宛如畫刀,在地表刻出壯麗絕美的景觀,也孕育了豐富的生態與人文。
台灣自經濟掛帥後,過度開發的惡果不斷顯現,土石流與河川毒化最為驚心動魄........漸漸地,一股反省的力量在匯集,彷彿呼喚溯魚回原鄉的動力。
為了對大河有更多的了解,作者走訪流域,藉文獻圖籍、耆老口述、近身觀察,其能拉近人與大河的距離並修補長期的裂痕。
這是一本認識大甲溪的入門書,...
由時報文教基金會、經濟部水資源局共同主辦的「水的關懷─二十一世紀的海島願景」研討會今天早上在國家圖書館隆重舉行。總統府副秘書長簡又新特代表陳水扁總統致詞,對時報文教基金會十年來結合政府機關代表、學者專家及熱心環保工作者,共同研商永續經營水資源的策略與方針表達由衷的嘉勉。
陳總統在書面中指出,去年九二一大地震,讓台灣人民深刻經歷到山川變色的衝擊,今年的高屏溪毒水事件,更讓我們意識到南台灣的河川生命資源,已遭受到致命的戕害。...
在世紀末的轉戾點,我們不能不問:我們將要交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台灣、什麼樣的未來?在二十一世紀來臨前,我們對這塊土地是否要有所許諾?
公與義的社會就是我們的許諾和願望。
公與義社會的成形,政府的角色扮演,法制規範的建構有其必要,社會大眾公民意識的覺醒,社區力量的凝聚,以及公民倫理的重組,無疑更是形成公民社會的必要條件。台灣社會能否從傳統走向現代,進而迎向二十一世紀的新境界,是無論朝野、...
在「浩劫之後-九二一大地震的省思與前瞻」座談會中,與會的官員、民代與學者均認為,我們必須認真從這次震災汲取經驗與教訓,積極建立制度化的救災體系,強化救災能力與裝備,賑災措施要兼顧災民需要與社會公平性,對災民及救援人員提供心理輔導,追究不法建商及建管單位的責任,並且結合社區力量,重建更美好安全的家園。
座談會由時報文教基金會及中時報系主辦,中國時報社長黃肇松主持。與會者包括經建會主委兼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副執行長江丙坤...
被遺忘的島嶼─蘭嶼社區 交纏在傳統與現代、南島族群與自我認同、文化追尋、反核廢料、失落的傳統建築、未來的希望之間,蘭嶼的問題其實是無比複雜的。從十年前的反核廢料開始,蘭嶼的共識多是建立在「不要什麼」上。 對達悟族人而言,「社區」 是個未曾聽聞的東西,何況還要「總體營造」。凝聚共識發展所遇上的困難得以想見,然而,這也是蘭嶼面對現實思考「要什麼」追尋的起點。
哈瑪星築夢記─西子灣社區
...
嘉義縣阿里山鄉村的「達娜伊谷」,是曾文溪上游的一條小溪,溪中盛產肉質鮮美的鯝魚,因此有「鯝魚故鄉」的美喻,在阿里山公路開通之後,經常有歹徒前往毒魚、電魚,使得當地的魚類資源日益枯竭,令當地村民深惡痛絕。
山美村民因為無法忍受歹徒這種行為,在民國77年10月的村民大會中通過生態保育方案,將18公里長的傳統漁場捐獻出來,由村民共同保育,並組成河 川巡邏隊,在村中壯丁的晝夜巡守下,讓宵小不敢再越雷池一步;而溪谷中的魚蝦也迅速復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