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

碳費徵收明年起上路,環境部預估首年收入60億新台幣。對此,台中市、新北市皆表達希望一定比例留給地方政府,更有立委欲提案修法,將 碳費80%撥給地方主管機關。 環境部長20日回應,全球分配碳費收入普遍沒有訂出比例,希望台灣不要逆著全球的潮流走,也不要將碳費當成利益分贓或政府的財政手段。

碳費拍板,毛利將被碳費「吃掉」最多的六大行業也曝光,分別為水泥、生鐵及粗鋼及初級製品、光電材料及元件、石油煉製品、基本化學材料、以及紙漿、紙及紙板,推估約163廠將明顯受衝擊,若想保住毛利,勢必要加速減碳。

新任日本首相石破茂現正於寮國出席本屆東南亞國家協會(ASEAN)領袖會議,10日至12日出訪期間,也預計以議長身份參與第二屆亞洲零排放共同體(AZEC)領袖會議,首屆會議於2023年12月在東京召開。「讀賣新聞」等數家日媒日前披露領袖會議之聯合聲明草案、行動計畫草案等。報導分析,日本有意透過AZEC跟上歐盟主導區域脫碳市場的腳步,確保在國際社會上的發言權。

碳費費率審議會將於10月7日召開第六次會議,可望將一般費率與優惠費率定案。環保團體今日(27日)呼籲,優惠費率之底價應設為每噸新台幣300元,一般費率至少500元,且應參考英國與歐盟CBAM做法,為相關優惠折扣設置 「落日條款」 ,最晚於2035年以前應全數中止。

為使國內碳定價能接軌歐盟CBAM,環境部長彭啟明19日率團赴歐。他表示,確定我國碳費可扣抵應繳交的歐盟CBAM憑證數量,但計算和折抵方式尚未公布;環境部18日指出,有關碳費扣抵CBAM的詳細規定,需待明年中相關細則公布後才能獲知,為協助業者因應,環境部明年初派員駐歐,參與CBAM協商。

歐盟在今年7月26日向世界貿易組織(WTO)提出爭端解決磋商,認為台灣離岸風電產業關聯政策有違反WTO的「不歧視進口商品和服務」之基本原則。經濟部長郭智輝11日接受訪問已經表示,磋商小組將朝「打開國產化限制」的方向展開談判。

環境部升格滿周年,昨舉辦慶祝活動,包括前環保署長簡又新、沈世宏、張子敬、蔡鴻德等人均出席。彭啓明表示,環境部過往是監管者的角色,未來則將以整合者、推動者推動全台力量,明年碳費制度將正式上路,二○二六年的綠色成長戰略將籌畫結合綠色金融每年千億投入,帶動兆元級投資並創造百萬個綠色工作機會,朝向二○三二年減碳百分之四十的目標。

環境部正在制下一期「國家環境保護計畫」草案,擬定12項議題與相關目標,包含氣候變遷減緩調適、水質土壤保護等。但今(13)日辦理研商會前,環保團體舉辦抗議記者會,質疑新版計畫草案刪除了自然保育相關的治山防災、生態保育與海洋保育等議題,缺乏整體環境治理思維。環境部解釋,因為組織改造後,農業部、海委會已有完整計畫,才不重複制定,會再加開研商會與民間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