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精華】半導體傳奇大佬史欽泰暢談我國資通訊產業未來: 政府鋪路、企業引路,保持樂觀、持續學習

摘要
本次訪談中,重量級來賓、臺灣半導體產業的先驅史欽泰老師,與主持人黃鈺安、羅澤一同深入探討了當前臺灣半導體產業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並分享了他的人生智慧。本次訪談內容豐富,從臺積電赴美投資的地緣政治考量,到臺灣產業人才培育的現況,再到政府應扮演的角色,史欽泰老師皆提出了獨到的見解,此處用簡短十六個字總結:「政府鋪路、企業引路,重視投資、發展應用,文理平衡、理性對話,保持樂觀、持續學習。」
訪問精華
受訪人:本會董事史欽泰,臺灣電子工程學者與科技產業領導者,國立臺灣大學電機工程學士、史丹佛大學管理碩士、普林斯頓大學電機博士、國立清華大學榮譽博士、國立交通大學榮譽博士。曾任工業技術研究院院長、國立清華大學科技管理學院院長、中華民國科技管理學會理事長、資訊工業策進會董事長、美國伊利諾大學芝加哥分校國際傑出講座學者、全球玉山科技協會理事長、中國工程師學會理事長、台灣半導體產業協會理事長。1946年生於高雄,赴美求學後曾短暫在美國企業擔任工程師,隨後回國投身科技產業發展,在工業技術研究院服務多年,從基層一路升任院長,後轉投教職。
採訪人:本會研究企劃 黃鈺安、研究助理 羅澤
採訪時地:2025年3月24日(一),余紀忠文教基金會錄音室
臺積電赴美之後:相互依存、持續投資,穩健面對地緣挑戰
訪談伊始,聚焦於前陣子臺積電宣布擴大在美投資的重大決策。史欽泰老師從全球半導體市場的特性開始分析,半導體產業鏈環環相扣,並非僅有臺灣獨占鰲頭,例如做晶片的輝達、做CPU的英特爾,以及關鍵設備商ASML等,幾乎每個產業鏈中的重要節點都已經被特定大廠掌控,且這些巨頭在各該領域已然擁有舉足輕重乃至近乎寡占、壟斷的地位。
「今天的台積電講出來,他們是夥伴關係,不是競爭關係」,他點破此一現象背後的根本邏輯,「半導體產業鏈到今天為止會那麼強,就是因為產業中的每一個地方都是相互依存的。」老師更直言,在此種已然高度整合的產業鍊裡,美中臺三方關係的複雜關係將更顯敏感,而此次臺積電赴美,當然也某種程度可能是基於地緣政治因素。
不過,老師很快向我們指出另外一種思路。「不管是基於顧客的理由、市場的理由,或地緣政治壓力去的,就像現在很多人都在說你(臺積電)是被迫去的嗎?我認為這個問題已經不是需要問的問題。」,話鋒一轉,他點出當前社會輿論似乎有些失焦,「既然去了,我們現在應該思考的是,應該怎麼做才會產生一個雙贏的機會」
老師說明,台積電赴美是可以是一個全球佈局的趨勢,如果做得好,反而未必會動搖產業地位。但他也不忘提醒,過去臺積電在美國的投資並非一帆風順,當時在美製造成本太,導致客戶最終仍傾向於台灣製造。回顧歷史,史欽泰老師指出,早年美國雖是半導體技術的發源地,但日本在1970、80年代將記憶體應用於消費電子產品並取得領先,引發美國的警惕與後續的貿易施壓,日本經濟泡沫化後,國人投資信心盡失,最終轉由韓國抓住了機會崛起。史欽泰老師認為,台灣不應該重蹈覆轍,即使面臨壓力,也不應輕易放棄原有的優勢和持續發展的機會,未來持續投資會是重要關鍵。日本在半導體產業從高峰跌落的原因,「就是因為後來除了受壓迫之外,第二個他們自己也放棄(投資)」。因此,老師強調,半導體技術發展快速,即使在不利的狀況下,持續不斷地維持甚至加碼投資都是應該採取的策略。
資通業發展大戰略:鞏固優勢、定義市場,邁向客製化AI應用
談及臺灣的產業優勢,史欽泰老師強調,臺灣在製造業方面打下了堅實基礎,這是在過去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專注於自身長處的發展策略。台灣應該抓住自己的強項,而不是試圖去跟在其他領域領先者競爭。
那麼,除了晶片之外呢?針對未來發展,老師建議臺灣應積極把握AI應用所帶來的客製化機會。他認為,與其追逐大量標準化產品,不如發揮臺灣在晶片製造上的優勢,發展針對特定領域的AI應用,這或許是臺灣的新機遇。 他也提醒,臺灣長期以來因離應用市場較遠,在定義市場需求方面存在不足,這也是未來需要努力的方向。
人才培育與國際視野:走出舒適圈,拓展見識
訪談中,人才培育是另一個重要的議題。史欽泰老師肯定臺灣在理工人才方面已具備國際水準,但在科技管理與行銷方面仍有提升空間。至於解方,他特別強調了「見識」的重要性,鼓勵年輕人多出國。長年觀察下來,可以發現90年代後出國留學的台灣學子的確漸漸減少,老師認為,網路資訊固然便利多元,但實際的國際經驗能夠帶來更深刻的體悟與更廣闊的視野。欽泰老師以自身經驗為例,當第一次踏上美國國土,正是晚上,但比之臺灣夜裡瞎燈黑火,美國的夜晚卻五彩斑斕,明暗之間,深切感受到臺美兩方的差距,以及後續求學時的影響。當然,今時不同彼日,臺灣慢慢「亮起來」之後,年輕人或許不會再被夜都文化震撼,但國外還是有需多直得探索之處。也因此。老師鼓勵年輕人勇於「敲門」,積極開拓機會,並強調教育體系應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而不僅僅是課本知識。
臺灣的核心價值與未來:企業引路、政府鋪路,增強韌性、理性對話
回顧臺灣經濟發展歷程,史欽泰老師指出,早期政府在教育、資金和技術發展方面扮演了強大的主導角色。然而,隨著時代變遷,民間企業在研發方面的投入已超越政府。對此,史欽泰老師認為,當前政府的角色應從直接主導轉變為制定公平的遊戲規則、在市場失靈時適當介入,並提供誘因引導產業朝正確的方向發展。他強調,過度的干預並非好事,除非是為矯正市場失序,否則政府的作為需更專注在基本盤:基礎建設的完善、人才問題的解決以及社會結構的改善,至於半導體產業未來的經營方向,留予企業自身邁步即是。
從政府角色往下談,正是臺灣的核心價值與未來發展。史欽泰老師坦言,當前兩岸關係的緊張是影響臺灣發展的最重要因素。他呼籲各方努力緩和緊張局勢,避免內部分化,並強調臺灣應持續在國防、能源與資安方面增強自身的韌性。
在當前背景下,老師認為「理性對話」最為重要:「扣帽子是一個很糟糕的事情,因為這會讓社會無法進行理性的討論」。當社會充斥著標籤化和情緒化的言論時,就沒有辦法冷靜分析問題的本質。史欽泰老師憂心忡忡地表示,內部的意識形態之爭已經凌駕於對台灣未來發展方向的理性思考之上。許多重要的議題都因此難以形成共識。老師認為,「理性對話」不僅是解決問題、凝聚共識的基礎,也是在複雜局勢中保持清醒、做出明智決策的關鍵。建立一個能夠進行理性對話的社會環境,需要每個人的共同努力,包括媒體、政治人物和社會大眾,都應該避免煽動對立,鼓勵建設性的討論。
史欽泰老師的生存之道:保持樂觀,不斷學習
訪談的尾聲,我們請老師用一句話總結在半導體產業數十年的「生存之道」。面對這個大哉問,老師愣了愣,「保持樂觀,」他微笑想了幾秒,「然後不斷的學習啦,這兩個事情大概是最重要。」作為台灣半導體界的大前輩,史欽泰老師在這次訪談中告訴我們台灣半導體是怎麼走過來、現在是什麼樣子、未來該怎麼走。面對未來的挑戰,保持樂觀、積極學習,才能在國際競爭中站穩腳步,繼續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