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的加速器助長 生活、產業與未來

談數位時代的科技是相當大的題目,也許可以從生活面需要來討論,科技帶來什麼改變?2020年變化非常大且快速,我是個科技人,但我很早就體認到我已被科技打敗,目前年輕人稀鬆平常實用的生活科技反而我沒有辦法使用,因為眼力不好,手機銀幕小沒有辦法閱讀,手機可以搜尋很多資訊、很方便,但我會按錯,不敢使用app,有一下雨天我在路上要叫計程車,舉著手待了半天叫不到,很多人笑我不會用app叫計程車?我終於理解到,科技會打敗像我這樣年紀大視力差的人,但是科技在發展過程中並沒有這樣理解,工程師在開發科技時,只會想到功能,不見得了解使用者需求。 

驅動前端科技發展有兩種動力,一是解決生活問題,二是戰爭打敗敵人,但大部分還是影響人類生活比較有關係,像核子武器發明對人類毀滅性威脅極大,國際間紛紛規範限制發展,現在數位發展所產生的影響(如AI人工智慧),大概還沒到有毀滅性的問題,因此會一直不斷發展並利用。

數位行動改變過去生活模式

全球化發展、中美兩強爭霸及新冠肺炎大流行,正好檢視科技跟人類的密切關係,原本已在加速發展的數位科技,在兩強關係惡化、疫情加劇時發現數位應用與發展呈現跳躍式成長。疫情封鎖人與人無法正常接觸,透過數位行動的方式工作、聯繫、購物等。在談數位時代要先從通訊科技說起,原本的固定式通訊,因手機行動通訊出現,通訊不再受到時間與地點影響,將人與人距離透過手機連在一起,發展至今的物聯網,更將人與物全部都串連,真正的改變正在加速。科技研究發展是依人類生活基本需求與市場導向前進,從2G 、3G4G、到5G,發展至雲端科技,這些科技發展都是物聯網開發很重要的進程。

人類一直幻想發展人工智慧,未來機器人可能由機器人自己開發,有一天機器像人一樣聰明,會不會進而取代人類,影響人類生存? 但對科學家、工程師而言開發人工智慧是一種不斷探索的挑戰,這些科技名詞不是今天才聽到,30、50年前就聽過,很多可能是幻想,但現在已有部分活生生的呈現。

科技驅動的力量

1960年代美國很多大學開始研究自駕車,利用剛發明的大型電腦研究讓無人驅動車運行,當時是把一台車用很粗大的訊號管線接到一個大電腦,管線不能太遠,怕影響傳輸,透過房間內的電腦運算,車子真的可以自己走動,但動得很慢,每走一步要算非常久,傳送資料、運算到判讀,來回需要好多分鐘,有點像老頭子在跺步。時過境遷,今天自駕車到處在路上試跑,自駕技術仍不能放心,還有太多因素需要被考量,如背景、光線、行人等,都還需要再加強。 

醫療科技進步也是非常快,對人的身體結構了解比上一代進步,上年紀的人都會感受到醫療科技進步對人類的重要性,利用核磁共振成像(MRI),幾乎每一寸骨頭都看得很清楚,如神經受到擠壓等。想想,如果將來連人的大腦思考都可以看得很清楚時,到底會被拿來做什麼用?不只是人腦的結構,連想什麼、存在大腦裡的記憶,過去發生什麼變化都能透過科技得知,會是什麼心情。科技是慢慢且不斷往前發生,不論是科學家的好奇、好勝,或工程師想要實際上解決問題,又或是野心家想要去統治別人,這些都是科技驅動的力量。

產業解構 商業模式須要改變

2019年至今發生很多巨大變化,第一為是中美關係的改變,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相競合,經濟學家提倡的全球化與自由經濟原本是主流思維,以成本效益考量,在全球設置製造工廠所在地,把資源有效的利用、競爭力提升。但是中美競爭開始後,加上新冠疫情爆發,各地封城斷鏈,全球化浪潮明顯受到衝擊,大部分產品及製造物料需要靠外地輸入。當供應鏈斷了,人流、物流都受到影響,必須重新布局供應鏈。第二為競爭科技主導權,原先科技的發展,因為人工智慧必須利用大量數據,數位數據變成新的能源、物資,社會跟經濟已在改變,產業開始解構,如Uber新興產業打亂市場管理次序,Amazon線上商店發展,讓傳統書店、唱片行面臨倒閉,數位時代新興產業一步步在解構市場原有商業模式,短短二十年間產業已經變調,如一台電動車把汽車之都-底特律徹底摧毀,底特律幾乎變成廢墟,產業完全改變,商業模式當然改變,現在如果不會上網可能就會餓死。

數位生活與工作分不開

台灣2003年受到SARS疫情教訓,面對今年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影響,加強境管防疫、強制戴口罩並保持社交距離,得以有效控制。人最基本的需求就是安全健康,因為害怕所以行為改變,產業也跟著變。首先是疫情使得我們在家工作不必到公司就能完成,生活跟工作分不開。數位網路技術發展至今,上班打卡意義不大,員工在工作時總會順便訂午餐、約朋友下班後聚餐,分不開生活與工作。疫情中居家工作 (WFH) 更是如此,原本家庭必須提供的功能,如生活、工作、學習、休閒,通通在家裡面發生,穩定的網路變成 WFH的基礎建設,家庭成員生活也隨之變調。企業也一樣,無論開發新產品或是原產品生產,因供應鏈的裂解令整個市場需求也改變,製造智慧化、自動化加速。服務業也一樣,因顧客不上門,現在無論什麼生意都需要上網行銷,甚至要有服務到家的概念,整個社會數位化的轉型才會那麼快。

危機是數位轉型的關鍵,當今的科技是二十年來所演進累積進步的,人工智慧的發展凸顯數據相對的重要,企業利用數位科技搜集各種資料,加上新的機器學習、感知科技,強化人工智慧的進程。企業ㄧ方面受限於監控、一方面要精準行銷,判讀要賣什麼東西給消費者,在醫療方面,要精準治療等。人類科技一直在進步,當疫情嚴重威脅人類生活、生命時,所有不同領域的科技加速整合。全球數位化生活是沒有人可避免,就像疫情以前是局部的,現在是全球同步。人類也沒有選擇,必須面臨數位挑戰。科技早已存在,只是快或慢而已,全民利用網路、大幅增加資料搜集,數位行動人工智慧的時代,因為疫情而提早來到。

數據演算發展 須兼顧永續

數位應用已於公共防疫、監控追蹤管理,如醫院、家庭、物資、防疫、疫苗等。數位化也應用在家裡的學習與娛樂。如台北數位園區都是年輕人,數位道具很多,如個人AR、VR等各種工具類,這也是科技開發下的產物。遠距的應用,像是自駕,就算還不能安心上路,自動駕馭也已運用在倉儲的搬運、或場域消毒等。另外,透過數據運算,精準行銷是現在影響消費者最多的,如在網上訂一間旅館後,未來每天在臉書上就可以看到當地旅館消息。數據搜集科技很多,收集方式不受局限,搜集內容包括時間、地點、方位、影像、溫度、經常到訪或居住城鎮等,也包括行為、情緒都可以搜集,現在從臉面血管肌肉改變就可以知道人的情緒,其中社交資訊搜集為最多,但這也並非今天才發生,很多科技以前美、蘇中情局早已在做研究開發,只是非生活應用無法立即感受。

台灣迫切需要數位科技整合,研發也需要耗費的龐大能量,因為數據化需要大量的儲存,現在數位儲存的產業發展蓬勃,數據快速流通、串連、運算,演運器的發明更要精準可靠且安全,精準的量測也是現在非常重要的科技,但演算法的分析發展也是一種浩劫,增加了地球的溫度與廢棄電子耗材等。

數據對於台灣半導體科技影響最為直接。人工智慧發展也很重要,基本上未來服務性產業都會依靠人工智慧,如果沒有人工智慧快速運算很難做服務,數位發展目前不會危害人類生命,反而需要兼顧與地球環境永續發展為考量。

史欽泰

國立臺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博士
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先鋒者,參與首波半導體技術引進,協助聯電、台積電、世界先進等衍生公司設立,開啟台灣半導體產業新頁。
曾任:全球玉山科技協會理事長、資訊工業策進會董事長、工業技術研究院董事長、美國伊利諾大學芝加哥分校國際傑出講座學者、國立清華大學科技管理學院院長、中國工程師學會理事長、台灣半導體產業協會理事長

相關專欄

科技在產業、製造業的挑戰,是如何快速發展,目前對生產力的提升比較明確。至於自動化是不是危害僱用員工數短少與失業問題,目前並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