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27聯合國專家籲台灣:農地種電行不通 氣候農損不能只靠補貼

聯合國第27屆氣候峰會(COP27)昨舉行「加速農業氣候調適」的周邊會議,聯合國糧農組織(FAO)首席科學家伊洛維(Ismahane Elouafi)出席發表演講。她在會後接受本報訪問,提及台灣可將農業創新技術分享給世界,也建議台灣政府,面對氣候變遷帶來的農業損失,不能只提供補貼給農民,更要發展「調適」科學為未來做準備。

台灣農電土地競爭 伊洛維認為應轉向其他再生能源

蔡政府上台後積極發展再生能源,但屢屢發生太陽能侵佔農地與魚塭爭議,對此,伊洛維表示,太陽能確實會與農地產生競爭關係,「許多人試著在光電板下種植農作物,但光電板遮蔽陽光產生陰影,農作是行不通的」;台灣土地確實狹小,應該思索拓展其他的再生能源。

曾多次造訪台灣瞭解農業議題的伊洛維舉例,離岸風電不會侵占陸地空間,而水力發電與地熱能也是選項,「再生能源不應限於單一種類」。

氣候暖化已衝擊台灣部分農作物生長,例如南部的荔枝產量大減,對此伊洛維也提出看法。她說,台灣政府不能只提供季節性的農損補貼,更必須積極發展氣候「調適」(adaptation)機制,加大投資於科學研究和科技創新,「找尋對環境更永續的長期解方」。

 

農業調適關鍵:因應未來天氣去育種

伊洛維表示,調適的關鍵是「因應未來天氣去育種」(breed for the future weather):面對氣候變局,政府應該去瞭解未來的天氣型態、溫度及降雨量變化,進而對作物進行基因改良和育種,這樣才能真正做到氣候調適。

她舉例說:「某種樹木或農作物,如何在攝氏1.5度或2度升溫之下種植?氣候調適必須關注長期的解方,而當今的育種方法學比10年前進步許多,例如基因編輯學的發展,讓培育變種作物的費用大為減少,培育時間也從10年縮短至5年。」

台灣並非聯合國會員,如何在氣候議題做出貢獻?伊洛維回應,台灣作為島國擁有非常出色的農作物栽種系統,「台灣的許多創新技術與優良調適策略,都可以分享給其他國家」。

最後,她更提到「生態系統修復」(Ecosystem Restoration)的重要性,不僅能夠在氣候變遷下保育環境,更能降低貧窮國家的飢餓、營養不良和貧窮問題,「唯有這樣才能恢復自然的平衡」。

相關新聞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四月二十九日,與中央大學、清華大學、陽明交通大學、政治大學共同舉辦的「AI人本時代跨校論壇」,四校同學外,現場還包含台大、...
 台灣是否要成立「主權財富基金」爭論多年,行政院長卓榮泰29日於立法院答詢時表態,很想成立主權基金,將請中央銀行、國發會、財政部、...
近期市場開始討論美國「關稅戰」演變為「貨幣戰」的可能性,行政院長卓榮泰29日於立法院答詢時直言,現在政府心理已有準備,「...
 環境部長彭啟明24日首度提出美國《關稅》政策對淨零推動有三大衝擊影響,企業受關稅影響對減碳投資觀望。他說,卓揆已指示要對企業「堅定又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