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開明・理性・求進步
為對抗塑膠汙染,環境部推動14類場所需付費取得購物用塑膠袋等多項減塑措施,也在去年宣布欲拉長4項塑膠製品禁限用時程並擴大限塑品項,然經濟部數據顯示,2024年塑膠袋生產量31萬6905公噸、內銷量23萬4034公噸,雙雙創下近5年來的新高。環團指出,國人網購、外送及餐飲外帶導致塑膠袋產銷量不斷增加,呼籲將外送平台納入限塑範疇,不得免費提供塑膠袋。
環境部今天審查基隆協和電廠更新改建案( 四接 ),四接 環評 從初審到今天的環評大會一直出現大小不一的衝突,以及公民參與、港務、市民安全評估等均被批評缺乏下,四接案今天經環評委員決議下通過環評大會。
數個民間團體本月6日召開「能源開發未依法政策環評」記者會,批評經濟部新建天然氣的能源政策未依法進行政策環評,並提出主張,呼籲在政策環評前,應停止燃氣電廠個案環評。對此環境部回應,政策環評主要針對上位政策進行指導,雖僅具建議性質,但環境部仍鼓勵各主管機關進行完整的政策環評。
環境部推動環評改革,今年展開「總體檢」。據了解,環評作業準則中擬納入氣候變遷、社會影響、原住民三大新興議題;針對氣候變遷議題,除建議應提升相關氣候調適計畫,也正討論擴大溫室氣體排放量的涵蓋範疇、以及在環評時納入更完整的碳盤查。
近期觀察COP29會議回歸自然的倡議,仍是雷聲大雨點小,面對氣候調適、減緩,自然解方,台灣相對於那些還要祈求別人幫助的未開發中國家, 因及早為減緩、調適布局,尚有因應的實力,這些實力多緣自於今天出席的老師們,在永續發展上的契而不捨。 氣侯變遷與台灣環境議題的追蹤,基金會走了三、四十年,仍一直在走。我們每年聚集、追蹤、整理相關的學術研究與實務經驗注入,作歸納、也提出建言反思,今天好朋友們的聚集,是傳承、是感動。
全球塑膠公約第五輪談判目前正在韓國釜山舉行,盼於年底前擬定具法律約束力的終止塑膠污染公約。 學者指出,國內進口的石油有廿四%用於塑膠生產,比全球的十二%高很多,且塑膠產品有八成出口到國外;全球塑膠公約定案後,對台灣的供應鏈和品牌商都會有很大的衝擊,國內應及早因應。
參與塑膠公約會議的台灣循環經濟與創新轉型協會榮譽理事長樊國恕,透過視訊指出,國內進口的石油有高達廿四%用在塑膠生產,高於國際,且塑膠產品約有八成是出口...
環境部2018年提出2025年全面限用、2030年全面禁用購物用塑膠袋、塑膠吸管、一次用外帶飲料杯、免洗餐具的規畫,由於全面限用年限將至, 環境部長彭啟明25日坦言「可能沒辦法達成」。環團強調,減塑不能只要求民眾改變習慣,從源頭減產也刻不容緩,呼籲政府制定塑膠減產目標。
第29屆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9)本月11日於亞塞拜然巴庫開幕,被暱稱為「金融COP」的本屆大會,預期將聚焦在全球氣候金融目標上,特別是對於發展中國家的資金援助。大會中專家指出,至2030年以前,發展中國家面對綠色轉型與氣候變遷的資金需求上看每年一兆美金,此目標將仰賴已開發國家的公私部門合作,將私部門資金有效引導至所需的國家與項目,目前大會仍未就此達成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