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政策「口惠不實」 淪為虛無因應

現在因應氣候變遷的對策口號化,節能減碳人人都能朗朗上口,但零零總總的節能減碳措施和「減量目標」完全對應不起來。例如,今天你搭了捷運,說是節能減碳,但這麼做到底是夠不夠,卻沒有人知道?因為,人們對於國家總共要減多少碳並不清楚,自然也就不明別做得夠不夠。

虛無因應」的現象,反映在許多沒有明確的承諾,以及一些互相混淆、甚至互相矛盾的施政目標。例如一些減碳承諾,有些在「行政院節能減碳推動會」提出,有些是在總統大選的政見中提出,但這些都欠缺法律基礎。

台灣的氣候政策相關立法,最大的問題是「拼不出整體形貌」,因為缺乏整體性,常常造成「進一步退兩步、或是進三步退兩步」的狀況。例如他參與起草的《溫室氣體減量法》,15年過去了,還因為是否該訂定明確的期程與目標而膠著,《能源稅法》卡在政治問題無法處理,唯一通過的是《再生能源條例》,但也產生對再生能源補助縮水的爭議。

若要改善氣候變遷的虛無因應,治理架構方面勢必要改革,並加強政府官員「決策量能建構」(capacity building),形成一個穩定的氣候政策決策體制。

而在公民社會層面,則是要調整對民主的認識與內涵。葉俊榮指出,國際上對於氣候政策「口惠不實」的狀況也有所探討,學者Shearman and Smith 2007年論文曾質疑「民主失靈」,是不是需要多一點「專家威權」?然而,基於台灣過去的環境運動與民主轉型的連動性,他對於民主還是樂觀,只是由於氣候問題的特殊性,所謂的「民主」,內涵需做一些調整,例如不再是「形式上的多數決」,也不是「單一的治理形式」,治理的角色與責任,不只是集中在國家與領導人的身上──包括已有一些超越國家的組織正在形成、還有屬於次級的地方組織逐漸扮演重要角色。

另外,法院應是市民社會重要的參與管道。舉例來說,澳洲法院開始把人權、永續發展等概念,落實到判決案例中。在促成實質的氣候政策上,法院可以是市民社會要的參與管道,地方、人民,都可以到法院去控告政府虛無因應。而這些經驗,也可以和國際性的司法網絡相連結(global judicial networking)。

用民主的基礎  強化氣候治理

我們實際上已經進入了氣候變遷經濟的時代,當國際社會正深切感受具體因應氣候變遷的重要性,我們有沒有真的感受到?這有部分是因受限於台灣的國際參與,影響了包括法院與法官在內的國際視野。

但關於氣候政策,台灣在國際上跑得比別人慢,那就要「比別人更努力」,除了官僚系統的量能建構,台灣其實有很大的優勢,就是內部的民主化基礎──特別是台灣過去的環保成果與民主轉型是息息相關的,我們應該善用這樣原來就有的力量,加強耕耘,做更高的自我要求,將能達到國際社群的程度。

相關新聞

美6月製造業PMI 三年新高 終值更勝初值,惟ISM數據示警低迷局面未解;歐元區製造業續好轉,力拚脫離緊縮 金融數據供應商標普全球(S&P...
許嘉棟:預期心理牽動跨境資金 影響台幣升貶 台幣 匯率繼五月初的「史詩級」升值後,六月中及近日繼續走升,今年以來至昨日(七月一日)為止,...
新北地方法院於2025年6月24日 宣判 ,認定七法公司(Lawsnote)利用網路爬蟲大量擷取並重製法源公司所建構之法規沿革與註解內容,...
7月9日最後期限 川普稱不再暫緩 美媒指印尼、越南、韓國亦協商有望  美國「對等關稅」暫緩期即將於7月9日截止,大限距今僅剩9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