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追蹤

近十幾年來由於氣候變遷,環境負擔益見沉重,綠色永續的價值普遍受到社會重視。多年的行政治理,習以發展經濟為重,在政黨政治角力下,對新價值態度反覆,核能除役及廢核爭議不休,永續議題多流為政客操弄,新能源、再生能源開發亦因而遲緩。政府在社會環境變遷及國營事業民營化,電業市場競爭日劇的過程中,台電身為國營事業,各界對經營效率有所期盼時,績效不彰虧損連連。又於政院提出油電雙漲,在溝通不良,媒體與民眾諸多置疑下觸礁,台電曾幾何時己輝煌不再,挑戰不斷。...

兩岸過去成功經濟發展的背後有一個共同特色,就是改革、開放。具體的說,改革是手段,開放是目的。市場開放後才會有國內外的物流,接著有人流、金流與資訊流。更廣泛的看,國內事、物開始受到外來事、物的衝擊與影響。若能力求汰蕪存菁,去腐生新,一定能立竿見影,看到成效。

活動介紹:

歷經三波改革仍未改善民眾對國會的觀感,值此新國會上任,而第三次政黨輪替的新政府上台之前,社會各界對於國會改革之期待益深。

究竟國會制度改革的問題意識為何?又追求的目的何在?實有釐清之必要,否則難得之改革契機將可能侷限於顯性、短期的制度問題,而忽略隱性、長期的結構缺失,若導致國會法制的系統連鎖效應與預期效果相悖,反減損未來進一步改革的動能,故必須對於整體憲政體制進行全局性的觀照與思考,以免見樹而不見林...

韌性城市的概念是從1980年起逐漸應用的災害管理,災害的原因我 們稱它為脆弱度,1990年到2000年,覺得脆弱度不夠,開始談韌性,面對災害是否能因應,是否能迅速恢復,回復力有多少能量,許多條件必須建構,如社會的韌性,與社會資源的建構,是一個災難前到災難中,再到未來的韌性成長過程,也是因應氣候變遷,環境變動,外力干擾下,人類存續再生因應的最重要課題

試論邁向韌性都市的未來方向與策略

前瞻的都市規劃設計...

加入TPP(跨太平洋夥伴協定)是國家未來重要的工作。2014年TPP的12個成員國經濟產值,占全球比重約36%,貿易額達全世界30%以上,占我國貿易額亦高達35%左右。加入TPP是開拓市場,脫離當前貿易連11黑經濟困境的重要方法。但加入TPP有許多高難度挑戰,如何解決問題,政府應該未雨綢繆。

由於氣候變遷效應,極端暴雨下,降雨集流時間短、逕流量大,都市以傳統渠道排放為主的對策,反而易造成洪峰流量聚集。台灣每逢颱風侵襲或是雨季來臨,城市就為內澇所苦。近十年來水患型態不再是單純的「堤前洪水防範」而已,「堤後低窪區淹水」現象大幅增加,歸究原因應與地球氣候暖化、超抽地下水、地層下陷、不當土地利用、集水區河道上下游協調整合不足等因素有關。

另一方面,水泥地過多導致城市缺水,把能夠涵養水源的草地、濕地、林地佔用,...

最近在台大做了兩次演講,討論台灣當前所面臨的一些問題。看著台下學子年輕稚嫩的面龐,我的心中實在感觸萬千。再過幾年當這些人跨出校園步入職場,迎接他們的會是怎樣的局面?我們這一代,歷經台灣由貧至富,創下傲人的經濟奇蹟,但卻也在這十幾年內讓榮景翻轉,由盛至衰,未來又要將什麼樣的國家交到他們手上呢?

高啟全的出走並非個案,也不會是最後一個。國際人才爭奪戰是一場現實而殘酷的戰爭,既是戰爭,就應有非同平時的戰略目標及戰術運用。政府一定要儘快以具體辦法落實育才、引才、聚才、用才、留才等五項,以蓄積人力資本,創造競爭力,讓台灣早日走出經濟泥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