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可達成2040年淨零 中研院分析路徑籲及早行動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今(31日)出版《淨零之路》研究專書,分析台灣可以執行更積極的淨零路徑,提前在2040年達成淨零排放。這條路徑還能創造更高的經濟效益,對社會、環境帶來正面影響,呼籲政府及早投入行動,把握關鍵的轉型契機。

研究發現:更積極淨零路徑反而幫助經濟成長

中研院今日發布《淨零之路》研究專書,分析我國減碳路徑並提供政策建議。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書主編、中央研究院院士王寳貫及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兼任研究員蕭代基解析研究成果。

蕭代基說明,研究團隊建立一條更積極的減碳路徑與策略(P3情境),與目前政府的路徑對比,套用經濟模型分析對全體經濟社會的衝擊。結果顯示越早投入淨零行動,就能創造越多經濟效益,比起現行路徑帶來更多正面影響。

蕭代基指出,不論是碳定價或電力結構轉型,都必須提早行動,目前淨零路徑仍需要強力的政策工具。以經濟誘因來說,必須課徵碳稅、能源稅,建立「除碳基金」投入研發新的減碳與除碳技術,移除空氣中累積的溫室氣體。法令層面也必須制定排放總量管制與排放標準等「命令控制」規範,以及由多個小型組織結盟、共同減碳的「多中心治理模式」等各層面相互搭配,使淨零事半功倍。

非聯合國會員仍應遵循淨零? 學者:融入國際社會的契機

為了升溫控制在1.5°C,聯合國最新研究要求已開發國家必須在2040年達到淨零排放、2050開始負排放。台灣並非聯合國會員,是否該該遵循這項建議?王寳貫說明,台灣作為全球前20大經濟體,即便不是聯合國會員也有義務跟上目標。

王寳貫說,台灣追求淨零不光是一種「道德責任」,因國際供應鏈不可避免受到碳關稅等機制影響,國內產業也能藉此機會轉型融入國際。

蕭代基提醒,目前多方研究皆指向人類社會應及早投入減碳,但各國政府多抱持「搭便車」心態等待他國成果,拖延整體動力。我國《氣候法》已經上路,成為繼歐盟之後第一個明定碳邊境機制的國家。有了法源,各部會都應該開始行動,並成立獨立機構監督各部會成效與設定長期減碳路徑。

相關新聞

美國共和黨籍強硬派眾議員蓋茨(Matt Gaetz)2日提出罷免眾議院議長麥卡錫的動議,且眾議院須在48小時內對這項動議進行投票。...
國際美元指數狂飆,暌違十個月再站上107大關,非美貨幣貶壓加劇,隨外資加大匯出力道,新台幣3日早盤一路趨貶,帶量重挫逾1角,...
即日起公費 流感疫苗 在全台各地陸續開打,今年得標的國內外疫苗廠商共有4家,其中包含因新冠疫苗頗有爭議的 高端 。 針對外界對質疑,...
這週發生了什麼重要大事呢?基金會幫你快速回顧,從公共政策與環境切入,讓你快速了解本週你我應該關心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