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費徵收攸關產業與糧食安全

近三年來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許多產業皆受到嚴重之衝擊,還好今年起疫情趨緩,各國皆陸續開放國門並努力防疫,以期能夠逐漸恢復到疫情前之正常經濟活動與生活作息。

然而也因為全球氣候變遷與氣候異常現象對於環境之影響逐漸顯著,全球各國共同提出溫室氣體淨零排放倡議,而徵收「碳費」或「碳稅」就是要求產業生產減少因燃燒化石燃料所產生之溫室氣體排放量的手段之一,產業只能依據其排碳量付費,卻沒有任何經濟誘因。其實國際間行之有年的溫室氣體「排放交易制度(ETS)」,也是要求產業生產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手段,但是對於進行減碳之產業卻有碳交易的經濟誘因。

環保署已經規畫最快於二○二四年開始對於國內產業徵收碳費,且研擬的碳費費率為美金十元/噸二氧化碳當量(約為新台幣三百元/噸二氧化碳當量)。

依據「二○二二年世界銀行碳價現況與趨勢」報告顯示,目前碳價從每公噸二氧化碳當量低於一美元到一三七美元。進行「ETS碳交易制度」之國家或城市約有廿七個,碳價低於十美元/噸二氧化碳當量(約占四十一%)。而進行「碳稅」徵收之國家或區域約有卅三個,碳價低於十美元/噸二氧化碳當量(約占廿四%)。鄰近我國的日本與新加坡所徵收的碳稅分別為二與四美元/噸二氧化碳當量。而南韓則是推動ETS碳交易制度,其交易碳價為十九美元/噸二氧化碳當量。

因國內電力來源約有八十一點六%來自火力發電,導致國內電子與其他傳統產業之「外購能源排碳量」約占總排碳量之七十%以上,故國內發電結構必須逐漸轉變為以再生能源或者其他潔淨能源為主,否則產業將難以有效減少碳排量。透過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之固定燃燒排放係數計算,若是使用畜牧沼氣來取代汽油或煤炭燃燒,則分別約可減少廿一%與四十二%排碳量。

總之,碳費徵收可能會直接衝擊國內產業生產與民生消費等諸多領域,故在考慮徵收之前必須要謹慎規畫、溝通及討論,朝向產業減碳、產業永續發展、維護民生基本生活需求及糧食安全等多贏模式規畫及推動。

相關新聞

桃園市長張善政分享了他近期閱讀天下文化出版的《黃仁勳傳》,從地緣政治與科技創新兩個面向,表達對美中對抗下台灣處境的深刻感受。他表示,...
內政部部長劉世芳表示,2030年住商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要較基準年(2005年)降低35%、挑戰非常嚴峻。內政部表示,...
國際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最近刊登一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兩位醫事人員的投稿,文中討論台灣護病比高、過勞、低薪、...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四月二十九日,與中央大學、清華大學、陽明交通大學、政治大學共同舉辦的「AI人本時代跨校論壇」,四校同學外,現場還包含台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