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溫沒颱風 珊瑚白化拉警報

近日全台熱成「紅番薯」,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昭倫示警,因持續高溫、沒颱風,台灣周邊海域珊瑚增加暴露在紫外線下、乾涸風險提高,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已預測墾丁、小琉球等南部地區,本周將率先進入珊瑚白化一級警戒,全台珊瑚礁七月底前也可能陸續進入一級警戒,八月中後珊瑚可能開始白化。

陳昭倫說,若持續這種天氣,且沒颱風來襲降溫,除了太平島,台灣周邊海域甚至最遲九月中全會進入二級警戒,全台珊瑚將有非常高的機會「大白化」。

NOAA是以「熱壓力」評估珊瑚白化風險,最低警示(warning)是可能發生白化,一級警戒(Alert Level 1)是可能發生明顯的珊瑚白化事件;二級警戒(Alert Level 2)是可能有嚴重的珊瑚白化甚至死亡。

陳昭倫說依NOAA預測,南部海域目前熱壓力指標已逾四 ,進入一級警戒,有機會出現珊瑚白化。若高溫炎熱持續,七月底前全台海域都將進入一級警戒;最晚九月中熱壓力全會超過八,進入二級警戒,珊瑚就一定會白化。

陳昭倫幾乎每周都會下潛觀測台灣周邊海域珊瑚狀況,他說,今年從鼻頭角、野柳下潛觀測,珊瑚狀況並不樂觀,若再根據長期預報統計,接下來太平洋高壓影響,整個「熱」都會壟罩在台灣,恐增加珊瑚暴露紫外線的風險。

陳昭倫說,過去台灣五到九月偶有颱風來襲,可把「熱」帶走,但今年都快七月下旬,沒颱風襲台,對珊瑚來說「是很大的麻煩」。

陳昭倫說,台灣上回珊瑚大規模白化是二○二○年,當年整體損失珊瑚面積達三成,北部、東北角還首次被記錄到大面積白化,他憂心今年恐再複製二年前的珊瑚白化景況。

他說,大規模珊瑚白化理論上每廿至廿五年才會發生一次,但氣候變遷讓極端熱的頻率愈來愈高,白化的珊瑚礁推估要七到十年才恢復,未來若氣候變遷加劇,恢復時間恐拖更長。

 

海水溫度升高 珊瑚被燙傷 製表╱彭宣雅

海水溫度升高 珊瑚被燙傷 製表╱彭宣雅

相關新聞

 主計總處25日公布「113年薪資中位數」指出,113年有68.75%的上班族領不到平均年薪,為歷年次高,反映薪資統計分布右偏嚴重。...
AI正掀起新聞革命。愈來愈多媒體使用AI,當作「乾坤日月刀」般多功能的奇門兵器。
行政院會20日拍板院版「 財政收支劃分法 」修正草案。根據財政部簡報,院版 財劃法 中,中央對挹注地方上看1兆2002億元,再創新高;...
這週發生了什麼重要大事呢?基金會幫你快速回顧,從公共政策與環境切入,讓你快速了解本週你我應該關心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