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資源

2019年底通過的《海洋基本法》,明定兩年內政府應制定包括《海洋保育法》、《海域空間管理法》、《海洋產業發展條例》等「海洋三法」,但至今只有《海洋產業發展條例》三讀通過。四年過去,海保法行政院版本草案終在15日的行政院會上通過,並將提交立院審議。

針對福島第一核電廠積存的核子處理水排海,日本東京電力控股(HD)1月25日發佈稱,2024年2月底將分7次排放5萬4,600噸左右,其中核子處理水(ALPS處理水)中所含的放射性物質氚的總量預計為14兆貝克,低於全年上限的22兆貝克,東電進一步表示2024年度將著手拆除處理水用儲水罐,通過拆除儲水罐騰出用地,順利推進廢堆作業。

台東縣綠島鄉柚子湖海岸自去(2023)年12月1日通報遭受大量重油污染,澄澈海岸被重重黑油覆蓋,造成綠島生態浩劫,而油汙隨洋流從台東向北漂流,甚至連新北市東北角沿岸都慘受重油汙染,一個月來半個臺灣海岸接連身陷油汙災害,沿岸養殖業及漁業損失慘重,至今仍未清理完畢,恐讓油汙再度隨季風和洋流四處飄散成為海洋惡夢。

聯合國保護世界海洋多樣性的公海條約(High Seas Treaty)今天獲得67個國家簽署,往扭轉過度捕撈等人類活動對脆弱海洋生態造成的破壞再邁進一步。這項保護公海生物多樣性的全球協議經多年討論,終在今年3月達成共識,在6月由聯合國正式通過;各界認為要實現在2030年前保護全球30%的海洋和陸地,即「30x30」目標,「公海條約」至關重要。

這週發生了什麼重要大事呢?基金會幫你快速回顧,從公共政策與環境切入,讓你快速了解本週你我應該關心的事件。

在本國漁民及鄰國的反對、質疑聲浪中,日本福島核廢水仍確定於本月24日排放入海。在國際環境法對含輻射核廢水尚無一套清晰的規則可循時,日本政府如能依據預警原則在國際環境公約等平台上多進行善意溝通,並採行國際通行的環境事先諮商、環評、甚至爭端與救濟之機制等措施,相信對福島核廢水排放入海的爭議及解決會有正向作用與意義。

日本政府今天宣布8月24日起,將福島第一核電廠含氚核廢水排放入海。由於此項排放計畫長達數十年,綠色和平認為,台灣水產首當其衝,政府必須就核廢水為漁業監測、檢測,以及在賠償安排上與日本當局交涉;全國廢核行動平台則表示,日本不顧各國漁民反對及國際呼籲,令人遺憾與失望。

全球暖化造成海平面上升,海島國家面臨「滅頂危機」,我國今日與馬紹爾群島、諾魯、帛琉、以及吐瓦魯等友邦簽署「對抗氣候變遷聯合聲明」,共同推動能源轉型、強化糧食安全、保護自然棲地與管理海洋保護區等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