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蘅/AI做新聞 不知終點的不歸路

AI正掀起新聞革命。愈來愈多媒體使用AI,當作「乾坤日月刀」般多功能的奇門兵器。

我最近走訪台灣九家主流媒體,每家媒體都在大力導入AI,從新聞來源、下標、製作到推播到不同分眾的各平台,AI正從多層管理,走向高密度算力應用。這場新的「軍備競賽」,意味新聞業將進入被AI翻轉的新時代。是吉?是凶?

歐洲廣播聯盟和BBC合作發現,AI作為新聞小幫手,竟然有半數扭曲了新聞內容。研究評估十四種語言的AI助理,在準確性、資訊來源和有無區分事實與觀點不同的能力,市場主流AI如ChatGPT、Gemini、Copilot和Perplexity在內的結果讓人驚訝。Gemini七成二有嚴重來源問題,ChatGPT仍把過世的教宗視為現任教宗。更糟的是,媒體都用生成式AI,卻不揭露哪些訊息是AI合成的。

美國馬里蘭大學電腦學家十月新研究發現,美國報紙有超過百分之九的新聞包含用AI產生的文本。他們調查一千五百家報紙十八點六萬篇文章,百分之九的新聞由AI產生或混合生成。發行量超過十萬份的報紙,只有百分之一點七的新聞有部分或全部由AI產生;但發行量較小的報紙,反而有百分之九點三的新聞含有大量AI內容。

馬大團隊說,令人擔憂的是,被調查的報紙都不披露使用AI的情況。AI技術不斷創新,但媒體使用參差不齊,讓很多讀者產生「可信度焦慮」,分不清楚AI在新聞報導中的角色,或AI出錯,要負什麼責任?

馬大教授崔理埃說,研究雖然發現新聞業展現了變革,但這種變革不是朝好的方向發展。他憂心地說:「我們教學生:你當記者,應該與公眾達成一項協議,就是新聞要盡可能地保持透明。」現實不是這樣!

當然也有媒體津津津樂道AI能優化新聞:CNN鼓勵記者用AI來收集線索、採訪、報導甚至於製作新聞,而且不限制用途,還可以做研究、翻譯、資料分析、製圖、下標題、做新聞摘要;BBC用AI做新聞小標題、人物資料檔、體育賽事現場描繪、經濟新聞指標整理。

在台灣,編輯部要不要用AI已經不是議題,問題是媒體如果全力使用AI,帶來什麼後果?無論報紙、電視或網媒,幾乎都認為不用AI處理新聞,已經不可能,但使用AI能否保持競爭優勢?等於另一個命題。

某電視台告知,他們晨間新聞用AI處理新聞摘要和標題,結果AI標題非常聳動吸睛,純粹依賴演算法的下標,結果很不專業。另一家媒體說,他們發現外面專家學者撰稿,AI內容愈來愈多,不知如何把關。

還有媒體人也說,假新聞充斥當下,用AI的最大風險,是擔心受眾是否信任、新聞正確性和倫理規範面。還有記者過度依賴技術,但乏人監督;而AI本身的限制,也造成各種問題。

新聞業現在正走向一條不歸路,卻不知終點為何?不知AI使用的好壞為何?更在摸索建立新聞新秩序。

最早使用AI的湯森路透社,二○○六年宣布使用Tracer自動產生財經新聞,成為先驅之一。洛杉磯時報二○一四年開發名為 Quakebot的演算法,能根據地質調查局數據,地震發生後幾分鐘內立即發布突發新聞。這些先例鼓勵媒體使用AI。

然而,二○二三至二五年間,新聞機構大規模裁員。儘管歸咎於經濟逆風,但AI也被認為是主因。無論Vox Media或派拉蒙大裁員,都讓媒體感受到AI驅動效率提升、遲早會取代真人的壓力。

AI帶來的不只是一場科技革命,而是碎片化的新聞業如何重組,對於新聞人而言,它的妙用無窮,問題是媒體把它視為什麼樣的夥伴?

(作者為政大傳播學院教授)

相關新聞

行政院會20日拍板院版「 財政收支劃分法 」修正草案。根據財政部簡報,院版 財劃法 中,中央對挹注地方上看1兆2002億元,再創新高;...
這週發生了什麼重要大事呢?基金會幫你快速回顧,從公共政策與環境切入,讓你快速了解本週你我應該關心的事件。
國民黨主席鄭麗文、民眾黨主席黃國昌19日下午舉行「以行動顧台灣—主席高峰會談」,定調 藍白合 作。鄭麗文宣示,藍加白無疑是台灣主流最新民意...
 前英特爾執行長季辛格目前擔任深科技創投Playground Global的合夥人,本周帶著7家新創一起來台參加活動,針對台灣的挑戰與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