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階段管制目標」公聽會 減碳目標、能源需求成焦點

環境部去(2024)年底公布「第三期溫室氣體階段管制目標」草案,訂出2030年較2005年減少「28±2%」碳排放,並提出能源、製造等六大部門的管制目標,本月7日召開草案公聽會,會議有學者、專家、公民團體參與,聚焦在下一階段減碳目標與能源政策,特別是AI、資料中心對能源供給壓力的影響。

AI浪潮來勢洶洶 能源挑戰受關注

環境部公布的「第三期溫室氣體階段管制目標」設定2030年較2005年減碳28±2%,但民間團體質疑 AI、半導體、資料中心等高耗能產業的快速發展將導致用電需求大增,政府應更明確評估排碳量與電力成長趨勢。經濟部則認為,在這些產業持續發展下,能源需求難以下降,但強調可透過多元綠能減少碳排放。  

環境權保障基金會指出,政府原預期碳費機制能在2030年減少37百萬噸碳排,但經濟部最新數據顯示僅能減少30百萬噸,要求政府清楚評估高耗能產業未來的排碳影響。此外,環保團體認為,政府應優先推動節能與再生能源,避免「碳鎖定效應」,減少對高碳排發電設施的投資。 

環境部目前尚未在最新的階段管制目標中公布未來五年碳排放總量(2026-2030),也就是俗稱的「碳預算」,引發質疑是否符合《氣候法》規定。官方回應將在「部門行動方案」中細化分年排放量,並辦理公聽會。未來環境部也將針對2032、2035年的減碳目標,辦理社會溝通會議與各界討論具體政策方向。

2025減碳10%無法達標 協和電廠爭議、私人運具入討論

對於2030 年減碳28±2%的新目標,環團雖肯定政府提升減碳力度,但認為仍然不足,恐將減量責任轉嫁給下一代。環團認為,依據IPCC AR6提出的目標估算,台灣應調高目標至43.7%。此外,2021年的總碳排不減反增,影響2025年10%減碳目標,環境部需提出改善方案。半導體、AI、資料中心等高耗能產業發展,將進一步推高電力需求,環團亦要求政府應具體評估其對減碳目標的影響;對此,經濟部回應已將AI用電納入減碳路徑評估,並推動低碳製程與綠能發展。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專職律師蔡雅瀅批評協和電廠「以氣換油」方案排碳強度仍超標,並提出改建為地熱發電廠,免去碳排與空汙的疑慮。能源署表示再生能源發展需要時間,天然氣則是過渡選項,氣候解決方案(Solution for Our Climate,SFOC)政策分析師林彥廷表示,能源署應在未來新一期「部門行動方案」中具體分析,如何使用天然氣可以達到2050年淨零排放,並應明確規劃無煤時程。

此外,有學者建議六大部門應加強合作,成功大學建築系教授林憲德舉例,住商部門可與能源署合作節能家電補助;至於運輸減碳方面,交通部雖有推動公共運輸電動化,但私人運具減碳仍不足,建議可透過提高牌照稅或課徵碳稅減量。交通部則表示將優先與企業合作,降低員工私人通勤比例,並研擬更完善的運輸減碳方案。

專家看法:部門減碳目標如「擠牙膏」,2035目標是重點。

對於下一階段的管制目標草案,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三位專家表示意見。其中,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人為氣候變遷專題中心許晃雄主任認為,「第三期溫室氣體階段管制目標」新的28%±2%減排目標,與歐美國家的60%或1.5度目標45%的要求相比,仍顯得保守,台灣面臨的挑戰包括缺乏自主能源、國土脆弱、風光能發展滯後及製造業導向的經濟結構,這使得減碳速度緩慢;草案中的2035年減排目標為38%會是重要里程碑,但要在5年內多減排10%,需要政府提出突破性措施。台灣的碳排放結構以製造業為主,佔比50%,其減碳難度較高,尤其是高污染、高耗能的產業,而燃煤轉燃氣雖是必須的過渡策略,但加速氫、氨能技術與風光電發展仍是未來的重點。許晃雄形容,六大部門減碳計畫是「擠牙膏」式的做法,雖然有成效,但要達到2035年更高的減排目標,需要更具魄力的政策和引導更多資金投入才有可能實現。

相關新聞

央行昨(20)日舉行今年首季理監事會,考量國內通膨將續緩步回降,且全球經濟成長降溫,前景面臨諸多風險,恐影響國內經濟成長力道,...
賴清德總統日前提出國安策略,除限縮兩岸宗教、教育等交流,也指示就兩岸經貿所涉及的人流、物流、金流及技術,進行必要、有序的調整。...
行政院 提出的 財劃法 修正覆議案,遭 立法院 否決,未能通過覆議。預計總統將於三月底前,公布由在野藍白聯手通過的財劃法修正案,...
三月五日, 美國 國防部 次長柯伯吉在參議院聽證會被質疑近兩年對中國立場變軟。他說:「美國在印度太平洋的核心利益是防止中國稱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