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塑破功 塑膠袋產銷5年新高
為對抗塑膠汙染,環境部推動14類場所需付費取得購物用塑膠袋等多項減塑措施,也在去年宣布欲拉長4項塑膠製品禁限用時程並擴大限塑品項,然經濟部數據顯示,2024年塑膠袋生產量31萬6905公噸、內銷量23萬4034公噸,雙雙創下近5年來的新高。環團指出,國人網購、外送及餐飲外帶導致塑膠袋產銷量不斷增加,呼籲將外送平台納入限塑範疇,不得免費提供塑膠袋。
環境部曾在2018年針對購物用塑膠袋、塑膠吸管、一次用外帶飲料杯、免洗餐具,宣示2020年部分限用、2025年全面限用、2030年全面禁用的目標,環境部將在今年上半年提出新的減塑里程碑,包含期程從2030年拉長至2035年、擴大限用品項。
看守台灣協會祕書長謝和霖分析,塑膠袋產量、內銷量創下5年來的高峰,主因並非商品包裝袋,而是民眾喜愛網購及使用外送平台、外帶餐食,其中網購包裝減量,環境部雖要求大型業者需符合指定的減量目標,但未擴及至中、小型賣家,外送平台、外帶用塑膠袋,目前則看不見相對應的管制。
他表示,環境部過去曾與台南市政府合作推廣「環保外送」,開放民眾在配合的店家訂外送,可選擇循環容器盛裝餐飲,然歸還點有限及循環容器服務成本高,只要補助花完,一切就回復原狀,環境部應直接請外送平台要求上架店家不得免費提供塑膠袋及免洗餐具,並建立回收系統,提供民眾使用循環容器服務的選項。
綠色和平減塑專案主任張凱婷指出,許多國家均認為應將減少塑膠生產涵蓋在打擊塑膠汙染的範疇,台灣應盡快提出塑膠減產政策,同時加快輔導循環容器產業,否則環境部擴大禁限用範疇將再次失敗。
環境部長彭啓明表示,近年產業回流,新冠肺炎疫情使民眾外送、塑膠使用量大幅增加,至今沒有太大改變,減塑需要花一些時間推動。環境部資源循環署長賴瑩瑩補充,減少購物用塑膠袋、賣場塑膠包膜、網購及食品包裝等塑膠使用,牽涉民眾生活習慣,較難馬上改變,故未來提出的新減塑里程碑,著重示範減塑及推廣替代塑膠的製品,例如建立指引,輔導業者減少賣場塑膠袋及包裝數量。
延伸閱讀
2025全面限塑難達標 彭啟明:將提台灣2035減塑新目標
彭啟明表示,除了2030年14類場域全面禁用四大項(購物用塑膠提袋、塑膠吸管、一次性外帶飲料杯、免洗餐具)目標不變外,2025年上半年將參考塑膠公約最新結果,推出2035年的減塑目標,並將現有減塑項目擴大,加入包裝盒、網購包裝等包裝類。此外,彭啟明也表示,制定時會匯集環保團體及各部會意見,並配合循環經濟促進法的修法,透過法令引導促進塑膠資源循環。
然而,面對2025年減塑目標的檢核期限即將到來,彭啟明坦言:「達成有難度。」他表示,若要完全達標確實很有壓力,因為每增加一項限制,就會多一波反彈聲浪,但他也提到目標之一的一次性塑膠袋限用已達成外,一次性外帶飲料杯更是已提前達成,而接下來環境部要做的,就是要思考如何提高達成率。
「從各種的民調來看的話,民眾對減塑支持度還蠻高的, 也願意做, 但是我們的機制上是不是有一些更好的方式能讓大家快速的提高達成率, 這個就是我們明年會來調整的地方。」彭啟明說。
另外,賴瑩瑩在受訪時提到,未來將擴大限制塑膠袋使用的範圍,但像菜市場販售生鮮品時,使用塑膠袋的情況難以避免。她強調「務實」的重要性,表示除了限制塑膠袋的使用外,為民眾找到可行的環保替代品,將是達成減少塑膠袋使用的有效方法。
賴瑩瑩說,塑膠公約的目標是禁用「有問題」的塑膠,特別是那些不必要的塑膠包裝。因此,我國的減塑措施會朝避免不必要的消費及促進再使用、改善塑膠產品可回收性的方向推動,同時也會加強塑膠回收及再生、以二次料及可再生材料替代原生塑膠,以及減少塑膠造成的環境垃圾及環境破壞。
全球塑膠公約年底前定案 衝擊台灣供應鏈
全球塑膠公約第五輪談判目前正在韓國釜山舉行,盼於年底前擬定具法律約束力的終止塑膠污染公約。學者指出,國內進口的石油有廿四%用於塑膠生產,比全球的十二%高很多,且塑膠產品有八成出口到國外;全球塑膠公約定案後,對台灣的供應鏈和品牌商都會有很大的衝擊,國內應及早因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