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丹娜絲風災,重新檢視光電產業韌性
經濟部長郭智輝卻表示,這次風災造成光電受損容量,僅佔全國總設置容量的0.4%,損失甚微。這個說法明顯是為了民進黨的錯誤政策而粉飾太平,也失去一個最好的檢討光電政策、體檢光電韌性的時機。
在前任蔡英文政府的大力推動下,台灣大力發展離岸風電和光電。一般來說,大規模發展光電的國家除了必須日照充足,多半幅員遼闊,或人口密度較低。而台灣是否能滿足這些要件,其實就有很大的疑問。
而在這樣的政策指引下,「到處種電」成了過去幾年台灣的全民運動。為了彌補土地不足問題,「向水爭地」的水面發電,或者「向山爭地」、「向樹爭地」的砍樹種電歪風,亦層出不窮,屢屢成為焦點。
而這次受創的光電案,都恰好與這些爭議不謀而合。高雄大樹光電案是「向山爭地」、「砍樹種電」的典範;嘉義新塭滯洪池光電案則是「水面光電設備」;屏東佳冬外海的「光電系統浮台試驗」,則是更為激進的「離岸光電」。這些慘痛的例子,難道還不足以讓民進黨政府檢討未來政策?
而所謂的「裝置容量只損失0.4%」,更是避重就輕說法。以此次風災為例,根據氣象署的資料,瞬間風速最大的出現在雲林口湖,約為17級風;嘉義雖然也遭強風侵襲,但根據媒體報導,瞬間最大陣風為16級。而建置此光電設施的雲豹能源過去曾宣稱,自己的光電板可抗17級強風,為何「可抗17級強風」遇到16級強風就全部被摧毀?這難道不需要個案檢視?
而比個案檢視更大的問題,是光電板到底能抵禦多大的強風,過去並無實際驗證。雖然16、17級強風過去並不常見,但在極端氣候侵襲下,未來很可能會從「不常見」變成「不罕見」。如果強風的範圍更大、等級更高,遍布四處的太陽能板是否會變成另一場災難?這當然也是主管的經濟部應該要整體體檢之處。
為了「風光發電」,台灣付出了太多人力、物力,台電也因為高額的躉售電價而連年虧損,可說得不償失。如果付出這麼多代價,綠能還變成天災的未爆彈,那就真的是「人財兩失」了。
延伸閱讀:
搶救再生能源 落實市場機制
丹納絲颱風來襲前,出現在高雄大樹大片山林被太陽光電場取代的驚駭畫面,迫使經濟部宣布裁罰、撤許可。颱風過後,另一驚人畫面是,位於屏東大鵬灣,宣稱「全球最大離岸大型海上光電廠」被徹底摧毀,大量棘手廢棄物殘留海岸,甚至漂泊到澎湖。此時,竟還有風電公司計畫沿蘭陽溪口國家級生態濕地海岸線,設置十四組風力發電機,遭宜蘭各黨民代一致反對。
如此不惜破壞山林、海岸,大舉推動風、光發電,背後的驅動力,不外主打「核電歸零」的「能源轉型」大政。其下達的信號:風電、太陽光電,裝就對了。裝了,就可累積取代核電的綠電裝置容量和占比成績,就可守住廢核。若非被當地居抗爭和民代舉發,加上抗颱「試驗」失敗,原本這些壯觀電場,必可作為「能源大轉型大成功」的鐵證。
然而面對現實,如今急就章,拼湊出的風、光裝置業績,不僅無助於短期緩和缺電之急,反而因深陷財務泥淖和喪失社會公信,導致再生能源發展前景黯淡。短期內只要有開發計畫公開,必遭強烈質疑。
潔淨、低碳,原本是再生能源最具說服力的優勢。如今呈現的畫面,卻足以讓人認為其危害環境更勝化石能源。然而,早期政府推動再生能源,並非如現今大家所見,毫無章法。
政府於一九八○年完成台灣風能潛力評估,二○○○年頒布「風電示範系統設置補助辦法」,首座商轉風電系統在雲林麥寮啟用。隨後建立環評法規,並於二○一五年公告「離岸風電規劃場址申請要點」。當時的能源政策特別強調「行穩致遠」原則,期能兼顧能源安全、環境永續,建構安全、穩定、效率及潔淨的能源體系。只是,才不到十年,為求非核,不計代價,不僅安全、永續,全都只剩美麗幻影,再生能源的價值與信用,也幾近破產。
原本政府透過躉購費率、稅制績效等誘因,在於創造例如技術上持續創新與改進,以持續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等有利條件。然而如今,保證購入長約成了台電慘賠、業者大賺的保證,驅使業者不計風險與後果,在陡峭山坡、海畔大鋪光電板,在敏感海岸大豎風機。
如今搶救再生能源的名聲和台電財務,應該從躉購費率,轉向一套以市場為基礎的措施,讓光電和風電,轉向完全落實在市場導向的一套競價標售機制。如此才可望促進再生能源的效率提升及圈內競爭,以降低再生能源價格,舒緩台電財務。例如全球太陽光電技術成本,已然大幅降低且具相當競爭力的事實,便能因此得到反映。
務實面對並修正錯誤,重新檢討政策,擬定行穩致遠的策略,以及能隨各項影響因素的變動進行調整的能源轉型路徑圖,才可望讓台灣朝向永續目標邁進。
(本文作者華健/基隆市海洋保育協會理事長)
輕忽專業 綠電特區淪災區
丹娜絲颱風造成嘉義布袋新塭及義竹滯洪池水面型太陽能光電板被吹翻,加上先前高雄大樹五十一公頃陡峭山坡地開發光電案爭議,「綠電特區」開發案不斷成為「綠能災區」在台灣上演,我們還要縱容多久?
綠電開發案發展成為「綠電特區」,主因是「綠電」表面上符合最新節能減碳國際發展趨勢,讓政府各部門從制度設計上大開綠燈,卻衍生不少破壞國土環境的案例。
綠電其實有相當大比例與土木工程設計及施工內涵相關,卻不受台灣工程法令規範,從高雄市經發局針對「大樹區和山太陽光電發電設施」說明即可一目了然:「該案係依電業法及電業登記規則,本案籌設許可、施工許可及核發電業執照,皆屬電業管制機關經濟部能源署職權。」問題是,台電電業或許是能源署專長,其他綠電大比例涉及土木工程設計與施工規範部分,能源署有能力管理嗎?
以本次風災嚴重受損的新塭滯洪池為例,能源署說明略以:「本案水面型太陽光電系統之浮動平台及錨錠系統結構,皆有將嘉義布袋地區基本設計風速納入考量,並已由土木技師事務所出具技師簽證之結構計算書。」根據能源署災後回應,不就驗證了能源署只針對水面型太陽光電電業管理過水,並未針對設計內容實質審查。而這竟是國家重大綠電建設執行現況。
「綠電建設」應回歸專業法理管制體系,由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管理對特定業務領域活動進行指導、監督及管理。綠電籌設許可及核發電業執照由能源署制定管理法令尚稱合理,但涉及水面型太陽光電系統工程設計規範及施工許可,應回歸專業暫由工程會主管。若依目前架構繼續運轉,難保更多綠能災區爭議將不斷上演。
回到嘉義布袋新塭案例,破壞案例集中在滯洪池上浮筒式太陽光電系統,一路之隔的地面型太陽能光電幾乎未受損,顯然在同樣強度陣風狀態下,地面型光電短期設計施工問題不大。專業上要思索的是,如果工程會再不出來主政,土木技師簽證採用建築技術規則風力規範,是否適用水面波浪力學狀態?目前台灣海峽風力發電案場也即將往浮筒式案場發展,本次破壞案例值得工程會與國科會投入更多研究,才有機會讓風力浮筒案場,通過台灣亞熱帶風力環境考驗。
再看大樹區案例,環境部規定「山坡地設置裝置容量兩萬瓩以上,或面積十五公頃以上」應實施環評規定,嚴格說,是在案例已破壞台灣水土保持後,再作出實質漏洞百出的法令規定,試問,一般山坡地開發面積達一公頃或以上,或符合其他特定條件時,原則上需環評,為何獨厚綠電面積達十五公頃以上才要做環評?
長期以來,台灣工程界沒有「土木法」,現行綠電特別是光電部分,都是廠商自行設計發包施工,工程安全性或破壞國土資源部分幾乎是廠商說了算。如今部分綠電特區已成綠能災區,「家旁光電,家中先停電」,真是情何以堪。
(本文作者拱祥生/高雄市土木技師公會理事、大地技師、水保技師)
【投書】從颱風後碎裂的太陽能板事件,思索台灣能源工程的下一步
台灣應該要制訂屬於我們的太陽能設計規範。我們可參考日本地震分區制度,制定屬於台灣的「風壓等級分區圖」,根據地理位置區分不同耐風強度,並另行制訂一套針對極端氣候地區的「高耐風型模組設計標準」,要求模組商與結構商提供風洞實驗、全尺寸模擬斷裂測試等驗證數據,而非僅以靜態數值應付。這類高規格設計雖成本較高,但可有效提升整體系統生命週期回報率(LCOE),更能減少災後損失與重工。
針對中大型案場,應強制納入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模擬,分析不同風向與風速下模組區的氣流行為與結構受力,判斷是否出現風壓堆積或渦流集中。此外,可結合結構工程中的「非線性動力分析」技術,模擬支架結構在瞬間強風時的應變行為,以提早偵測薄弱點。
另一方面,也可建立智慧感測與主動防災系統。透過物聯網(IoT)技術,在案場安裝風速、傾角、結構應變感測器,並與中央監控系統連線。當颱風來襲時,可即時分析風場行為,並自動進行模組收合或角度調整,避免支架硬撐崩壞。部分國外案例亦已開發「主動式太陽能折疊系統」,類似於傘具或葉片的收納機制,風速過高時系統自動轉為水平姿態,以減少受力面積。
而目前大多數模組為玻璃鋁框構造,易碎、笨重。未來可推動使用柔性材料(如PET、ETFE)、高分子複合材料、非玻璃陶瓷封裝等耐衝擊材質。此類模組可在風壓衝擊時具備更高韌性,碎裂時不會造成大面積危險飛濺,也可減輕支架負擔。
此外,多數地方政府在太陽能案場的審查上人力與技術薄弱,導致設計落實程度不一。建議中央與地方共構「地方能源工程服務平台」,由結構技師、電機工程師、材料顧問組成,負責審查案場設計書圖、施工監督與驗收。透過在地人才培育能提升案場品質,也創造穩定工程就業。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article/16355
(本文作者為工程師,投書獨立評論@天下)
風評:颱風吹出光電的「多層次災難」事件
在這些事件中,主管部會經濟部的表現無疑是最讓人失望、甚至寒心的。在規劃與推動整個能源政策中,經濟部捨棄專業而就政治,推動過程又為增綠電而不問事實、不談是非,以近乎大躍進方式推綠電、用近乎圖利開發者的高價收購綠電;為了讓七股蓋上光電板大談與大推「漁電共生」,實情則是「只發電、不養魚」;拍胸保證供電無虞,卻三不五時傳出「開黑機」的消息。
這次出事的海上浮動式光電官方說可抗16級風,颱風前官方發出的新聞稿說「颱風來襲之前,已經督導廠商完成預防性檢查….」,「台灣發電設施抗颱,表現穩健,再生能源成為台灣能源安全後盾」,結果12-13級風就垮了,待海上浮台成殘骸,媒體報導後又威脅媒體如報導不實要「報警提告」;過去有專業、也願以專業服人的經濟部已消失,只剩滿滿政治味的經濟部了。
https://www.storm.mg/article/11052086
(本文為風傳媒主筆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