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結構

整個亞洲包括日本、韓國、中國,都面臨人口結構改變的問題,台灣在今年進入出生與死亡人口的交叉,正式出現負成長情形,人口老化的問題已變成無法輕忽的部分。日前民進黨立委劉建國質疑,國發會政策雖提出亞洲矽谷等目標,卻沒有台灣人口少子化及老化問題的具體因應措施,國發會主委龔明鑫以降低年輕人開銷、延攬僑生、長照協助等三大策略回應,並將於下月擬定少子化規劃報告。

新冠疫情期間封鎖期間外界一般認為會帶來一波嬰兒潮,但令人吃驚的是,全世界反倒要面臨的是嬰兒低潮。除了東亞各國紛紛在今年年初來到人口負成長,研究也顯示美國正面臨百年來最大的生育下滑,而在歐洲部分地區,下滑幅度更大。

對人口研究學者來說,嬰兒低潮並非新鮮事。「看到新冠大流行的嚴重性,我並不感驚訝,」馬里蘭大學社會學教授菲利普·科恩(Philip N. Cohen)說,「但這樣的事正在發生,...

根據國發會推估,2022年台灣總生育率將再度低於1,儘管生育率如此低迷,投入婦產科的女醫師卻越來越多。兩位女性婦產科醫師指出,提高生育率的關鍵並不在補助產檢、發育兒津貼這些「給寶寶」的事,而是整個社會的觀念必須翻轉:別再弱化孕婦、別再強求孕婦為某些難以預期的風險負責、努力追求性別分工平等,並認知到育兒不是媽媽一個人的事,女人的成就也不該被限縮在母職。

大陸近期延後退休議題引發熱烈討論,反映出2016年實施欲改良年齡結構的二胎政策並無太多效果,大陸高齡化、少子化齊步並行的現象也成為一項警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近日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逐步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方案來因應,更有人大代表提案,建議大幅調整中小學教育學制,讓年輕人提早入大學,之後提早兩年畢業,投身社會工作,並有更充裕時間計劃人生。。

2020年是台灣「生死交關」的一年,出生數較死亡數少了近8千人,首度出現「人口負成長」現象,顯示當局近年來推動的少子化對策,恐力有未逮。說到生育率低迷,幾乎都會提到女性教育程度高,年輕人偏好自由主義,越來越多人選擇不婚、不生。但若耙梳其背後結構性因素,可發現晚婚與低薪才是問題所在。

人口警鐘持續敲響,根據內政部最新統計資料顯示,今年元月台灣出生人數僅9,601人,是自統計以來,史上第一次單月新生兒不到1萬人,出生數惡化狀況比金融海嘯時還慘。針對此問題,立法院法制局建議,應借鏡日本、新加坡,從訂定專法及提供所得稅優惠著手。透過專法可採取更強力政策作為,而所得稅優惠上,可以生育子女數目為基礎提高優惠額度,來達到「催生」目的。

疫情之下各國採取封鎖措施,居家辦公時間加長,有部分觀點曾認為,這些因素或許能促進生育率止跌回升,但令外界意外的是,東亞國家低迷多年的生育率,在疫情中更進一步大幅下降。又中國在放鬆計劃生育政策後,討論全面放開生育限制,有學者建議應該從人口下降最嚴重的東三省開始試點。也有學者認為,現在全面放開為時已晚,中國將面臨高贍養比的老齡化社會,對中國長期經濟增長不利。

南韓國家統計廳24日公布了《2020年韓國人口動向報告》,內容確認去年的南韓不僅史上首度進入「人口負成長」,原本就已是全球最低的國家總生育率(TFR)更再度跌破紀錄,僅剩下0.84——目前,南韓也是全世界唯一一個生育率不及1的國家;4年間的新生兒的年度總數,更是急遽減少了3分之1。

南韓統計廳表示,由於COVID-19的疫情衝擊,2020年韓國的各項人口數據都走向負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