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開明・理性・求進步
美國中情局將台灣列為全球生育率最低國家的調查,證明政府因應少子女化的對策仍有不足,應該以更開放的心態,全盤考慮各種有助提升生育意願的方案。
內政部統計,去年台灣人口首度呈現負成長,今年1月新生兒總數更首次單月跌破萬人,且在去年結婚率低的情況下,恐怕連帶影響出生率;據yes123最新調查,去年台灣新生兒人數16.5萬,創史上新低,而且人口首度呈現「負成長」;結婚對數也僅剩12.17萬對,則是2009年以來另一個低點。
整個亞洲包括日本、韓國、中國,都面臨人口結構改變的問題,台灣在今年進入出生與死亡人口的交叉,正式出現負成長情形,人口老化的問題已變成無法輕忽的部分。日前民進黨立委劉建國質疑,國發會政策雖提出亞洲矽谷等目標,卻沒有台灣人口少子化及老化問題的具體因應措施,國發會主委龔明鑫以降低年輕人開銷、延攬僑生、長照協助等三大策略回應,並將於下月擬定少子化規劃報告。
新冠疫情期間封鎖期間外界一般認為會帶來一波嬰兒潮,但令人吃驚的是,全世界反倒要面臨的是嬰兒低潮。除了東亞各國紛紛在今年年初來到人口負成長,研究也顯示美國正面臨百年來最大的生育下滑,而在歐洲部分地區,下滑幅度更大。
對人口研究學者來說,嬰兒低潮並非新鮮事。「看到新冠大流行的嚴重性,我並不感驚訝,」馬里蘭大學社會學教授菲利普·科恩(Philip N. Cohen)說,「但這樣的事正在發生,...
根據國發會推估,2022年台灣總生育率將再度低於1,儘管生育率如此低迷,投入婦產科的女醫師卻越來越多。兩位女性婦產科醫師指出,提高生育率的關鍵並不在補助產檢、發育兒津貼這些「給寶寶」的事,而是整個社會的觀念必須翻轉:別再弱化孕婦、別再強求孕婦為某些難以預期的風險負責、努力追求性別分工平等,並認知到育兒不是媽媽一個人的事,女人的成就也不該被限縮在母職。
大陸近期延後退休議題引發熱烈討論,反映出2016年實施欲改良年齡結構的二胎政策並無太多效果,大陸高齡化、少子化齊步並行的現象也成為一項警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近日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逐步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方案來因應,更有人大代表提案,建議大幅調整中小學教育學制,讓年輕人提早入大學,之後提早兩年畢業,投身社會工作,並有更充裕時間計劃人生。。
2020年是台灣「生死交關」的一年,出生數較死亡數少了近8千人,首度出現「人口負成長」現象,顯示當局近年來推動的少子化對策,恐力有未逮。說到生育率低迷,幾乎都會提到女性教育程度高,年輕人偏好自由主義,越來越多人選擇不婚、不生。但若耙梳其背後結構性因素,可發現晚婚與低薪才是問題所在。
人口警鐘持續敲響,根據內政部最新統計資料顯示,今年元月台灣出生人數僅9,601人,是自統計以來,史上第一次單月新生兒不到1萬人,出生數惡化狀況比金融海嘯時還慘。針對此問題,立法院法制局建議,應借鏡日本、新加坡,從訂定專法及提供所得稅優惠著手。透過專法可採取更強力政策作為,而所得稅優惠上,可以生育子女數目為基礎提高優惠額度,來達到「催生」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