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率怎麼救? 醫師剖析現代女性需要的是這些

根據國發會推估,2022年台灣總生育率將再度低於1,儘管生育率如此低迷,投入婦產科的女醫師卻越來越多。兩位女性婦產科醫師指出,提高生育率的關鍵並不在補助產檢、發育兒津貼這些「給寶寶」的事,而是整個社會的觀念必須翻轉:別再弱化孕婦、別再強求孕婦為某些難以預期的風險負責、努力追求性別分工平等,並認知到育兒不是媽媽一個人的事,女人的成就也不該被限縮在母職。

禾馨婦產科主治醫師烏恩慈表示,孕產婦風險提升與高齡懷孕確實有關,但政府部門並未基於科學、站在女性立場進行衛教宣導,一方面不斷強調風險、強調懷孕不能運動,導致女性心生恐懼、弱化自我;一方面又怪女性怕痛、怪醫師愛開刀剖腹。社會迷思則把孕婦評價為「病人」,任何人都可以對她指指點點、管東管西。就算懷孕本身既有許多無可避免的風險,但人們常會自行歸因到不相干的事物,堅信一定是產婦或醫師做錯了什麼,才會「保不住」。

烏恩慈指出,目前政府對於懷孕的補助集中在產檢,著重於胎兒的部分,建議應有一筆實際金額指定用於補助孕產照護,支持女性可以自由選擇打減痛分娩、找助產師、甚至是剖腹產。建議政府應該要從國民教育就好好傳達備孕、懷孕的知識,別再讓大家透過誇大的影劇情節學習錯誤的觀念。

新竹國泰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張瑜芹表示,每個人養育孩子的計畫都不一樣,需要更多元的觀點來支持女性。「育兒不是媽媽一個人的事,媽媽也不是只有育兒一件事要做,」張瑜芹表示,女性生育需要很多支持,比如育兒時,有沒有足夠的經濟支持、精神支持?孩子年紀可以上幼稚園了,可負擔的幼稚園數量、容額是否足夠?有沒有管道讓女性可以再就業?

烏恩慈表示,近十年來,好像要當全職媽媽才算愛小孩、不會錯過孩子成長,但現代女性事業表現越來越好,生育代價太高。社會制度應該要支持女性不因生育而喪失選擇,就算回到職場也不會受到指責,就像沒有人會因為爸爸不放棄工作而指責他。他也呼籲政府要多推廣男性請產假和陪產假,促進投入共同育兒、促進男女平權、性別分工平等,「讓每個人都能開心舒服地在各場域貢獻自己的能力,豈不是全體社會共贏的局面?」

相關新聞

 行政院長卓榮泰決心打造具台灣特色的「亞洲資產管理中心」,並創建「個人投資儲蓄帳戶」(TISA),將其列入年度重點工作,全力推動,...
7 月 26 日大罷免浪潮來襲,第一波將鎖定 24 名國民黨籍立委及停職中的新竹市長高虹安。雙方人馬各自卯足全力,力拼多數民意支持。...
影響一國匯率走向因素相當複雜,除主要之基本面考量,如一國GDP成長率、利率水準、區域貨幣傳導效應等,因匯率係相對概念,涉及當事之兩國,...
近期,一份來自「碳簡報」(Carbon Brief)網站的報告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指出中國大陸在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