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開明・理性・求進步
中國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原定上月出爐,官方卻不尋常地推遲公佈。英國《金融時報》指是因為結果顯示中國人口出現負增長,多個政府部門對有關數據及其影響尚未達成共識所致。旅美學者易富賢對分析,可能原因為去年中國出生率再創新低,最新人口數據與以前官方數據有頗多不協調之處,不排除當局在對數據作「最後調整」。但他認為,相信中央已意識到人口老化問題非常嚴峻,今年內將宣佈終結實施了逾40年的計劃生育政策。
編者按:亞洲正面臨人口負成長的陰霾,各國都為了增加生育率提出各種政策方案,但成效目前皆不彰,面對大環境趨勢如此,要如何面對?世新大學客座教授邱天助老師,提供他的見解。
編按:新冠疫情導致人們對經濟情況和未來堪憂,《日經》報導指出,疫情對生育的影響顯現出來的時間落在2020年12月至2021年1月,多個國家的出生人數下降10~20%。日前CIA更預測,台灣今年生育率,全球最低,16年後、至2037年時新生兒恐「提早」跌破10萬人大關。
美國中情局將台灣列為全球生育率最低國家的調查,證明政府因應少子女化的對策仍有不足,應該以更開放的心態,全盤考慮各種有助提升生育意願的方案。
內政部統計,去年台灣人口首度呈現負成長,今年1月新生兒總數更首次單月跌破萬人,且在去年結婚率低的情況下,恐怕連帶影響出生率;據yes123最新調查,去年台灣新生兒人數16.5萬,創史上新低,而且人口首度呈現「負成長」;結婚對數也僅剩12.17萬對,則是2009年以來另一個低點。
整個亞洲包括日本、韓國、中國,都面臨人口結構改變的問題,台灣在今年進入出生與死亡人口的交叉,正式出現負成長情形,人口老化的問題已變成無法輕忽的部分。日前民進黨立委劉建國質疑,國發會政策雖提出亞洲矽谷等目標,卻沒有台灣人口少子化及老化問題的具體因應措施,國發會主委龔明鑫以降低年輕人開銷、延攬僑生、長照協助等三大策略回應,並將於下月擬定少子化規劃報告。
新冠疫情期間封鎖期間外界一般認為會帶來一波嬰兒潮,但令人吃驚的是,全世界反倒要面臨的是嬰兒低潮。除了東亞各國紛紛在今年年初來到人口負成長,研究也顯示美國正面臨百年來最大的生育下滑,而在歐洲部分地區,下滑幅度更大。
對人口研究學者來說,嬰兒低潮並非新鮮事。「看到新冠大流行的嚴重性,我並不感驚訝,」馬里蘭大學社會學教授菲利普·科恩(Philip N. Cohen)說,「但這樣的事正在發生,...
根據國發會推估,2022年台灣總生育率將再度低於1,儘管生育率如此低迷,投入婦產科的女醫師卻越來越多。兩位女性婦產科醫師指出,提高生育率的關鍵並不在補助產檢、發育兒津貼這些「給寶寶」的事,而是整個社會的觀念必須翻轉:別再弱化孕婦、別再強求孕婦為某些難以預期的風險負責、努力追求性別分工平等,並認知到育兒不是媽媽一個人的事,女人的成就也不該被限縮在母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