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

美國《晶片與科學法案》的實施細節在上週有了著落,業者申請補貼作業也正式啟動。 從工資待遇到日托服務,根據金融時報的看法,白宮正在給《晶片法》附加太多政策目標,忘記了晶片製造當初遷至海外的部分原因正是美國生產成本太高, 在未來競爭激烈的半導體產業中,美國能挽回昔日龍頭地位嗎?

國發會昨天公布一月景氣對策信號綜合判斷分數為十一分,分數創二○○九年五月、近十四年最低分,燈號亮出連續第三顆代表低迷的藍燈。此外,半導體等數位産品的出口下滑,預計2023年實際地區生産總值(GDP)增長率將連續2年大幅低於3%大關,台積電(TSMC)等知名企業也相繼發佈慎重預期,未來的不確定性正在加強。

美國晶片法案補助規則出爐,獲補助的企業須分享多餘獲利,且須同意限制本身在中國這類國家擴大半導體產能的能力。外界認為美國一面是為保障納稅人的權益並滿足國安目的,一面也反映當局在社會和經濟上的優先施政方向。

由民間學者草擬的「媒體議價法」將由民進黨立委范雲提案。范雲與多位立委15日召開公聽會,邀集相關政府部門、新聞媒體、專家學者、數位平台、以及第一線產製新聞的媒體業勞工代表提供建議。過去,少有第一線記者在媒體議價議題中發聲,這也是第一次在相關會議中,有勞方代表聲音出現。

美國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十四日報導,去年八月三日,時任美國聯邦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時,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在蔡英文總統的午宴上告訴裴洛西和其他美國議員,若美國以為花大錢就可以進占全球最複雜的電子製造市場,那就太天真了。

美國科技公司OpenAI推出聊天機器人「ChatGPT」,全球掀起一股AI熱潮,點燃了AI科技競賽;中國也趕上熱潮,百度將推出簡體中文版的相似軟體。國科會主委吳政忠13日宣布將推出台版ChatGPT,提升台灣在AI領域的競爭量能。

微軟與 google 的人工智能之爭,如火如荼展開。 Google 近期本期待巴黎發佈會, 推出AI聊天機器人Bard,能贏回被ChatGPT搶過的鋒頭,但當天的一連串烏龍,導致母公司Alphabet 8日股價暴跌,市值一度蒸發千億美元。稱霸20年, Google 還能再戰下去嗎?

華盛頓當局擴大對中國科技業的圍堵力度,金融時報引述知情人士報導,商務部已通知部分公司,不會再對任何申請輸出美國技術給華為的企業發出許可;彭博則引述知情人士報導,目前尚不清楚美國政府多快會改變政策。他們提醒,討論還處於初級階段。其中有人表示,可能在5月華為被列入實體清單四周年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