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

《工商社論》指出,新冠疫情、俄烏戰爭,拉抬國際市場原材物料價格,導致經濟衰退與全球物價高漲威脅。由於通膨率未見緩和加上失業率不斷上揚,是造成此波民眾痛苦指數持續升溫的根源,但卻又忽略其背後真正的癥結是,近年以來民眾所得成長停滯以及分配不均所產生的結構變化所致。

《日經》報導,面對俄羅斯産天然氣的供應隱憂,經濟惡化風險迅速加強,歐洲存在經濟衰退和通貨膨脹同時加劇的「滯漲」風險,政策運營的難度正在提高,讓歐洲央行選擇優先遏制通貨膨脹,決定將基準利率提高0.5%,是歐洲央行時隔10年首次加息。

編按:歐洲央行(ECB)決議升息2碼,結束八年來的負利率政策,之後還將繼續升息,同時也宣布,透過「傳輸保護工具」(TPI),以反制不合理而失序的市場動能,以及「疫情緊急資產購買計畫」(PEPP)收回之本金將繼續投入市場,以防止歐元區再度陷入「南北分裂」。

綜合財聯社、華爾街見聞等媒體19日報導,美國財政部於當地時間18日發布截至今年5月國際資本流動報告,中國美債持倉於5月跌至9808億美元,較4月下降226億美元。

要實現5.5%左右的增長目標,下半年GDP必須同比增長8.15%左右,難度很大,面臨著疫情、通脹、就業、樓市、信心、債務等六關考驗。

中華經濟研究院修正今年台灣經濟預測,研判在2021第四季的高基期下,今年第四季經濟表現仍然可期,主要是帶動內需動能的民間消費、民間投資成長率,且政府逐步放寬邊境管制、疫情緩和人流湧現,加上年底的選舉,都會帶來民間消費的新加分項目,一改過去兩年的負成長,還會有新增動能。

國內外政經情勢變數多,加深下半年經濟成長壓力,中研院今天發布「2022年台灣經濟情勢總展望之修正」,將今年實質經濟成長率預測由3.85%下修至3.52%;對於物價將維持高檔,預估今年全年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將達到3.16%。

高通膨持續,美國擴大升息步伐,加深全球經濟放緩隱憂,學者擔憂,下半年不會像過去預測的樂觀,預計全球復甦速度會持續放緩;學者也警示,第三季通膨若無法緩解,體質較弱的國家恐會有主權債務問題,後續可能出現歐債危機翻版,甚至有全球金融風暴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