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

台灣疫情升溫,除了排隊買快篩等亂象外,防疫保單的理賠壓得業者喘不過氣,針對居家照護是否核保,爭議頻傳;金管會主委黃天牧2日表示,針對防疫保單理賠的增加,股東增資是解方,必要時金管會會動用緊急金挹注,未來將不再隨著防疫政策或疫情變化,擴大解釋保單的適用範圍。

疫情衝擊下,市場已處於原物料價格高漲導致的輸入性通膨,消費者親身體驗物價大漲,加上打炒房、缺工缺料等綜合問題,對相關產業相對不利,業者對於未來景氣看法正快速轉變,其中住宿餐飲、營造暨不動產兩大產業更出現跳水式下跌。

台灣疫情擴散迅速,單日確診人數已突破兩萬人,雖發病後重症與死亡比例低,但根據美國衛生單位估計,約有1成的確診者會出現「長新冠」(Long Covid,即新冠後遺症),目前該症狀種類高達200多種,且有研究指出67%的長新冠患者都曾出現認知障礙。可見疫情的造成社會的傷害,除須長期觀察,短期內也難有終結。

編者按: 本土疫情升溫,指揮官陳時中指出月底可能出現單日破萬的情況,如何在共存局面下自我保護、兒童染疫相關問題也引起重視;指揮中心20日宣布,新增六十五歲以上長者、脆弱族群打第四劑疫苗。台大兒童醫院長黃立民指出,一般民眾打第四劑也只是時間問題,如慢慢進入十至十一月,新冠病毒因低溫更猖獗,所有人可能都要打滿四劑疫苗。

編者按: 國內疫情再升溫,中央疫情指揮中心17日記者會上宣布,同意6歲到11歲兒童可施打莫德納疫苗,由於國外大部分兒童是接種BNT為主,尤其美國CDC唯一核准的兒童疫苗只有BNT,此舉引發疑慮。外界質疑,日前衛福部才宣布BNT兒童疫苗採正在談,那採買進度現在到底為何?攸關下一代的健康,政府須審慎面對。

編者按: 疫情嚴峻,教育部日前放寬停課新制引發爭議,國中小學生是否該施打疫苗,國家又有怎樣配套措施引發關注。衛福部部長陳時中13日表示,本月會再次針對幼兒接種召開專家會議,幼兒劑型採購涉及「輝瑞、BNT、台灣、上海復星」四方,已進入最後談判階段,但並未透露數量。

編者按: 本土疫情再次蔓延,指揮官陳時中坦言,「疫情還沒到高峰仍在發展中。」外界關心台灣防疫政策到底要往「清零」還是「與病毒共存」?且本次染疫者多為無症狀或輕症,要如何做好醫療資源分配,並免醫療量能崩潰,也是需要政府關注的議題。

編者按: 中國疫情增溫,雖上海市官員日前才說「上海不能封城」,但27日緊急宣全市28日起以黃浦江為界,分區分批「封城」,所有企業實施封閉生產或居家辦公,形同「封半城」。此舉勢必衝擊衝擊人流、貨流,未來將如何牽動半導體、電子代工、電動車等產業,是否對台灣廠商造成一定影響,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