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新冠」症狀恐長期持續 好發於年長者、女性

編者按:

台灣疫情擴散迅速,單日確診人數已突破兩萬人,雖發病後重症與死亡比例低,但根據美國衛生單位估計,約有1成的確診者會出現「長新冠」(Long Covid,即新冠後遺症),目前該症狀種類高達200多種,且有研究指出67%的長新冠患者都曾出現認知障礙。可見疫情的造成社會的傷害,除須長期觀察,短期內也難有終結。

病毒無法根除 好發於年長者與女性

知名醫學期刊《刺胳針》最近發表一項在英國進行的有關新冠病毒患者痊癒後持續受各種症狀困擾的研究,被稱為「後新冠病毒綜合症」(Post-COVID Conditions)或「長新冠」(Long COVID Conditions);該研究在2020年3月至2021年4月期間進行,追蹤了從39家英國醫院出院的2320名新冠患者,只有26%的人在出院5個月後表示感覺完全康復。

常見的症狀包括,長期疲倦、呼吸急促、體重減輕與肌肉痠痛等,嚴重可能出現腦霧(注意力與記憶力下降)、睡眠障礙或認知障礙等狀況。雖然數據仍然不足,難以統計長新冠的盛行率,但美國估計約每10位確診者就有一位會出現長新冠的狀況;英國相關單位則發現,該症狀好發於女性、年齡介於35 至 49 歲與生活在貧困區域的人群。

研究認為,造成「長新冠」症狀的原因可能是病毒或病毒的碎片還在組織內持續存在,或是病毒本身和免疫系統對身體造成損傷引發持續性的炎症和內分泌失調。如果是重症患者,可能造成更複雜且難以修復的器官損傷,即便是非重症患者,造成的身體組織破壞可能比目前所知的更多、更深遠,例如病毒可能會改變腸道微生物群的狀態等等。

「長新冠」恐成高度流行、長期疾病

世界衛生組織(WHO)曾於2021年10月公佈「長新冠」臨床定義,指其在染疫後3個月內出現、持續至少2個月,並且無法由其他診斷解釋,其症狀持續數周、數月甚至長達1年。而由於病因不明確、情況複雜,目前沒有針對「長新冠」的針對性治療方法,只能就個別症狀進行治療,同時尋求精神醫學支持與補充營養等輔助措施。

著名的研究型大學萊斯特大學教授布萊特林(Christopher Brightling)指出,「長新冠」患者群體快速增加,對於此一群體要有足夠的醫療保健服務,而未來醫學界如果沒有研究出有效的治療方法,「長新冠」有可能成為一種高度流行、新的長期疾病。

目前製藥公司正針對長新冠研發藥物,如改良口服藥來減緩後遺症的狀況;有一些企業則致力於解決長新冠產生的症狀,開發減緩肌肉疼痛、解決認知障礙等治療方式。「避免染疫」是唯一可靠的預防方法,而疫苗接種是降低感染風險的最有效工具,更重要的是降低罹患重症的可能性。

相關新聞

歷經數個月的談判,美烏終於敲定礦產協議,這不僅象徵著美烏兩國深化經濟與軍事合作的決心,也被視為 川普 政府對 烏克蘭...
美國政府限制輝達(Nvidia或NVDA,陸譯英偉達)對中國H20晶片的出口,導致該公司股價大幅下跌。...
美國總統川普週二 (29 日) 在密西根州發表就職 100 天演說,宣告自己是歷來百日開局「最成功」的總統。他強調,這是「很多很多人」...
加拿大 總理卡尼領導的自由黨在廿八日的聯邦大選獲勝,可望拿下國會一六八席繼續執政,但離單獨過半仍差四席。卡尼在勝選演說表示, 美國 總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