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開明・理性・求進步
編者按: 疫情延燒,新冠疫苗為全民關注焦點,網路上真假訊息不斷,日前媒體報導「mRNA 疫苗技術發明者怒了 後悔打了莫德納」的訊息,目前已被國外查核媒體認證訊息不實。到底疫苗的技術為何?對人體是否有害?以下為整理報導。
編者按: 6月15日起開放AZ疫苗擴大接種,其中以75歲以上長者(含65歲以上具原住民身分者)人數最多,20日進入施打疫苗第7天。不過全台傳出超過70人接種AZ疫苗後猝死,死因是否與接種疫苗直接相關,仍有待釐清。但AZ疫苗缺乏亞洲長者安全數據為真,到底要如何因應,人民有其他選擇嗎?成為政府應面對的問題。
國內本土疫情雖日漸趨緩,但民眾對疫苗施打還是有諸多疑慮,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22日召開視訊會議表示,這是新的疾病,訊息非常的多,隨著疫情改變,訊息要做滾動式修正,台大醫院有很多專家,因此決定成立新冠肺炎專區,希望就網路跟社群關心的疫苗跟篩檢,請專家提供民眾最正確的知識。
新冠肺炎影響全球經濟,南韓國內經濟也深受影響,南韓電力公社於21日表示,已經和政府就第三季的電價凍結與第二季保持相同費用,因此從7月1日起適用的第三季最終燃料費調差為每度電-3韓元。
財政部國庫署公布最新國債鐘數字,中央政府負債5兆9598億元,每位國人平均負債25.4萬元,雙雙創下歷史新高,蔡政府成為平均每人背債最高的政府。而這還不包括立法院剛三讀通過的2595億元紓困4.0預算,這筆錢也全數靠舉債。財政部官員表示,七月初所得稅入帳後,國庫調度壓力可望紓解,屆時可視情況先還一點短期借款。
編者按:防疫視同作戰,政府身為國家主帥,應要因應不同情況而改變策略。但五月疫情延燒至今,恢復正常生活的路長路漫漫,時報出版社董事長趙政岷,對當今現況提出建議,期盼政府能看守好本國人民的安全與健康!
編者按: 台灣三級警戒從兩週、四週延長到六週,目前看起來解封還未見曙光,疫情打亂所有人的生活、工作、學習模式,而除了要加強防疫外,專家提醒也要預防可能衍生出來「心理健康」問題。根據國外研究發現,疫情所會引發擔憂和壓力,其中影響最嚴重的族群就是年輕人、婦女。而政府對「通訊心理諮商」設下了一堵高牆,讓心理治療所、諮商所無法及時提供服務給民眾。
編者按: 高端疫苗日前完成二期臨床解盲,證明其疫苗安全性,並正式向食藥署申請緊急授權(EUA),不過食藥署提出的緊急授權條件中,以「免疫橋接」方式衡量其保護力。此舉也引發爭議。美國FDA也表示目前無法對免疫橋接的方式,有任何官方回應,而台大公衛學院陳秀熙教授近日則表示,國產疫苗仍應做三期才能確定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