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稅預算與分配公義

台灣所得分配日益惡化,租稅雖非改善所得分配唯一或最後工具,卻是不容忽視的議題。

背景說明

賦稅改革是近年來廣受各界關注的議題之一,惟其改革進程,一直是議論最多,卻是落實最少的一項改革工程。其間因素盤根錯節,有源於稅制本身設計不當者、有源於特定歷史條件者、有源於特定社會團體抗拒者、更有源於主政者的諸多政治考量等,在這些林林總總因素干擾下,台灣稅改工程,始終跨不出大步。

近年來,政府雖陸續推出租稅改革措施,但都未能消除長久以來租稅制度扭曲不公的現象,包括:租稅負擔過度向薪資所得者傾斜,勤勞工作者涓滴歸公,成為稅收最主要來源,其它所得卻輕稅或可以各種方式避稅;租稅負擔偏低,政府面對龐大赤字,不得不擴大舉債規模,形成世代不公義。

活動照片

  • 左起陳添枝、劉兆漢、劉遵義、余範英、何志欽、葉萬安

    左起陳添枝、劉兆漢、劉遵義、余範英、何志欽、葉萬安

  • 左起胡勝正、何志欽

    左起胡勝正、何志欽

  • 華而誠

    華而誠

  • 左起華而誠、邱正雄、胡勝正、何志欽

    左起華而誠、邱正雄、胡勝正、何志欽

  • 2015分配正義新詮釋下的發展與規劃座談會

    2015分配正義新詮釋下的發展與規劃座談會

  • 左起何志欽、余範英、華而誠、葉萬安

    左起何志欽、余範英、華而誠、葉萬安

  • 左起華而誠、邱正雄、胡勝正、何志欽、余範英

    左起華而誠、邱正雄、胡勝正、何志欽、余範英

相關文章

隨G7財長會議近期就全球最低稅負制(GMT)達成共識,還有我國受控外國公司(CFC)最快2022年上路,KPMG安侯建業指出,大型台商企業可能將面臨雙重租稅夾擊。

政大名譽教授陳聽安、政大財政系教授陳國樑於《聯合報》撰文指出,目前國家財政,舉債度日,疫情已使許多民眾生計驟失,所有國人生命同感威脅、日常生活皆受影響,定向紓困必然造成社會矛盾與怨懟。

據《金融時報》報導,在拜登政府推動下,七國集團有望在本周五(27日)就達成協議。這將推動經合組織層面的談判,儘快結束各國在公司稅率上「逐底競爭」的局面。

由90家央行與金融監管機構組成的綠色金融體系網絡計畫在6月召開線上大會,美國聯準會(Fed)主席鮑爾也將參加,這些央行與金融決策官員將討論如何透過調整政策來共同對抗氣候變遷。

201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迪頓撰文指出,倡議用租稅來「劫富濟貧」的人士,常會遭到反對者疲勞轟炸式的異議,強調這種「從上到下」的財富重分配政策完全無厘頭;因為有錢人的確很有錢,但人數太少,因此對他們加稅,根本不足以幫助窮人。

前歐洲中央銀行總裁德拉吉(Mario Draghi)今天一就任義大利總理,即公布新內閣陣容,由無黨派的技術官僚和來自他廣泛政治聯盟的人物組成,將對付疫情和經濟等多重危機。

經合組織去年曾提出全球公司稅改革藍圖,但因美國反對而擱淺,德國希望能與即將上任的拜登政府就這一稅改達成協議。德國財政部長蕭茲表示,將尋求與即將上任的拜登政府就公司稅的全球規則達成協議。柏林方面希望川普任期的結束將迎來一個多邊合作的新時代。

去年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於10月12日發布稅基侵蝕與利潤移轉(BEPS 2.0)計畫下第二支柱藍圖(Tax Challenges Arising from Digitalization–Report on Pillar Two Blueprint),為全球最低稅負制度提供一理論框架。雖然該制度仍有許多技術細節尚待完成,惟該框架一旦實施,除了現行的國別報告外,將對於大型跨國台商企業帶來一定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