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稅預算與分配公義

台灣所得分配日益惡化,租稅雖非改善所得分配唯一或最後工具,卻是不容忽視的議題。

背景說明

賦稅改革是近年來廣受各界關注的議題之一,惟其改革進程,一直是議論最多,卻是落實最少的一項改革工程。其間因素盤根錯節,有源於稅制本身設計不當者、有源於特定歷史條件者、有源於特定社會團體抗拒者、更有源於主政者的諸多政治考量等,在這些林林總總因素干擾下,台灣稅改工程,始終跨不出大步。

近年來,政府雖陸續推出租稅改革措施,但都未能消除長久以來租稅制度扭曲不公的現象,包括:租稅負擔過度向薪資所得者傾斜,勤勞工作者涓滴歸公,成為稅收最主要來源,其它所得卻輕稅或可以各種方式避稅;租稅負擔偏低,政府面對龐大赤字,不得不擴大舉債規模,形成世代不公義。

活動照片

  • 左起陳添枝、劉兆漢、劉遵義、余範英、何志欽、葉萬安

    左起陳添枝、劉兆漢、劉遵義、余範英、何志欽、葉萬安

  • 左起胡勝正、何志欽

    左起胡勝正、何志欽

  • 華而誠

    華而誠

  • 左起華而誠、邱正雄、胡勝正、何志欽

    左起華而誠、邱正雄、胡勝正、何志欽

  • 2015分配正義新詮釋下的發展與規劃座談會

    2015分配正義新詮釋下的發展與規劃座談會

  • 左起何志欽、余範英、華而誠、葉萬安

    左起何志欽、余範英、華而誠、葉萬安

  • 左起華而誠、邱正雄、胡勝正、何志欽、余範英

    左起華而誠、邱正雄、胡勝正、何志欽、余範英

相關文章

薪資(名目薪資)成長這麼慢的原因又是什麼?我們可以從GDP的分配面來看,1990年代仍有50%分配到受僱人員報酬,所謂受僱人員報酬包括薪資、非薪資報酬,然而2022年已降至43.8%,這說明經濟成長的果實,一般上班族所能分享的比率愈來愈低,如此薪資自然成長緩慢,只要物價有點風吹草動,實質薪資就負成長了,罪不在通膨而在薪資成長動能太弱。

時值寒冬歲末,公益慈善團體籲請民眾踴躍捐輸,濟助生活陷入困境的鰥寡孤獨廢疾者,以及生活困頓家庭,俾讓他們也可過個好年之呼聲,不絕於耳。 由於各種原因,台灣的所得與財富分配越來越趨於不均。幸好國人普遍具有高度慈善心,透過直接捐贈予需要的人,或間接透過公益慈善團體濟助弱勢人士與家庭,對改善困苦者的生計有極大的助益。

2009年低於平均薪資的受僱人數只占61.6%,十年過去比率竟已升至68.6%,這反映中產階層與極端高薪族群的收入差距,快速擴大。經濟學常以英、法兩國為例表示,如果讓法國多生產葡萄酒,英國多生產毛衣,彼此貿易,兩國都可以從貿易中獲得更大的經濟利益,所以自由貿易是好的。然而,故事並沒有結束,應該往下問,更大的經濟利益是由誰得到?

政府對公共事業價格管制,雖然可為主政者博得「體恤民瘼」的美譽,進而有利爭取選民的支持,但必將衍生政府須以稅收補貼事業單位的虧損,低價導致消費者浪費使用及補貼的實際負擔者與受益者並不一致等不良副作用,其得失值得商榷

全球經濟下滑,央行在國家經濟政策上扮演的腳色近期又重新受到重視。經濟學者也是前中央銀行副總裁的許嘉棟教授,也他多年的經驗,針對台灣央行所面臨的問題提出看法。

主計處公布今年台灣1到6月全體受雇員工平均每月經常性薪資為44262元,年增率3%,但是同期通貨膨脹超過此數,實質經常性薪資變成年減0.11%,為6年來首見的負成長。即使改用總薪資計算,把年終獎金等加入,名目數字增幅會高一點,扣掉通貨膨脹後實質薪資稍微增加,但是幅度有限,可以說幾乎不變;薪資增幅被物價吃掉了。

為東吳大學巨量資料管理學院講座教授,前行政院政務委員朱雲鵬撰文指出, 房屋的租金報酬率和利率有連動關係, 就算租金不變,利率愈低,房價租金比就會愈高,所以房價必定上漲。呼籲央行的理事們,發揮道德勇氣,正視民生的痛苦。請勇敢面對「不方便的事實」,承擔起應該負的責任。

時為成大副校長兼社科院長的志欽先生,為籌辦南北奔波,為議題設計與延攬學者忙碌,擔任主持人,調和、凝聚共識,發表論文或評論中,他那盡情展現學者本色與回國當以知識報國的熱忱,於我至今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