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團民調:近5成認為台灣減碳不佳 4成籲列最優先政策

環團今天公開氣候變遷認知民調,88.5%⺠眾感到氣候變遷正在發⽣,48.6%認為台灣氣候變遷表現不好,44.9%認為氣候變遷應列「最優先」施政。針對國發會稱2030年後新科技可加速減碳,環團指出,台灣光是再生能源等既有科技都沒有認真推廣,依賴未來新科技是「推託之詞」。

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7將於11月6日召開,媽媽氣候行動聯盟協會表示,台灣雖然不是締約國家,但面臨全球減碳壓力,絕對無法置身事外,淨零排放對每個國家都是挑戰,一定得全民凝聚共識,並從日常生活各層面採取行動,才能按部就班,逐步達成深度減碳、減排最終目標。

為了解台灣社會大眾對全球暖化導致的氣候變遷危機認知程度,社團法人媽媽氣候行動聯盟與趨勢民調合作調查,顯示88.5%⺠眾認為氣候變遷正在發⽣,但63.6%不知道政府提出「淨零排放」目標,還有20.7%民眾以為2030年就要達成淨零目標。

此外,73%認為不管其他國家做不做,台灣都應該實踐減碳,但僅32.9%民眾表示台灣因應氣候變遷表現良好,48.6%認為不好。

至於最應減碳對象,34.7%認為是企業,而44.9%肯定氣候變遷應該列為政府施政「最優先」順序,但63.7%表示不會參加民間發起的減緩氣候變遷活動。

民眾自己做過的氣候行動,以「家中燈具改為LED燈具」80.5%為最高,其次是外出攜帶環保餐具或購物袋,也有78.3%,另還有調高冷氣溫度、改換一級能效家電、少用進口食物、減少肉食等。

台灣年底將公布2030年減碳目標,媽媽氣候行動聯盟協會常務理事徐光蓉表示,至少應該減到比2005年排碳量還少三分之一,才可能銜接到2050年淨零目標,尤其一開始減量是最容易的,包括燈具、推動建築節能等等,愈後面減量會愈困難。

不過,國發會3月底公布淨零路徑時,強調2030年後的新科技可望加速減碳進程,對此,徐光蓉表示「不太認同」,歐洲規定新建築必須是零碳排放,或設定每年更新公共建築的比率,台灣卻完全沒有,光是安裝小型太陽光電就很多人搞不清楚怎麼做,其他再生能源發展也有障礙,既有的科技都沒有認真推廣,所謂依賴未來新科技是「推託之詞」。

相關新聞

桃園市長張善政分享了他近期閱讀天下文化出版的《黃仁勳傳》,從地緣政治與科技創新兩個面向,表達對美中對抗下台灣處境的深刻感受。他表示,...
內政部部長劉世芳表示,2030年住商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要較基準年(2005年)降低35%、挑戰非常嚴峻。內政部表示,...
國際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最近刊登一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兩位醫事人員的投稿,文中討論台灣護病比高、過勞、低薪、...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四月二十九日,與中央大學、清華大學、陽明交通大學、政治大學共同舉辦的「AI人本時代跨校論壇」,四校同學外,現場還包含台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