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與平台的權力競爭 各國如何處理數位時代問題?

對網路平台的管制,一直是討論不斷的話題,近年來歐盟、美國、台灣政府幾乎同時對管理網路平台,推動重大的法律與行政管制。為何台灣「數位中介服務法」引發強烈反彈並急踩煞車,而歐盟的數位服務法7月初在歐洲議會投票通過後,立法程序持續樂觀推進?數位平台與國家權力的競爭,才正要進入新局勢。

歐盟:雙法管治大公司避免市場亂象

本波數位平台立法與行政管制的里程碑,由歐盟率先完成。歐洲議會於7月5日以壓倒性的多數通過《數位服務法》(Digital Services Act,DSA)與《數位市場法》(Digital Markets Act,DMA),以明確的標準來要求科技業者於歐盟地區的經營方式及服務。

簡而言之,歐盟所推出的數位雙法,《數位服務法》將納管線上中介服務、社交網絡、搜索引擎、操作系統、在線廣告服務等多項問題,包括社群平台如何處理用戶資料、如何偵測平台假消息以及與對手的競爭方式等等;《數位市場法》則是對科技業者提出一系列要求,像是不得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打壓或併購競爭對手、不得未經用戶允許推送廣告或安裝軟體、不得將收集用戶數據移作他用等,透過管制平台壟斷等市場亂象,讓數位經濟市場更健康

美國:建立公平競爭環境為主體

美國聯邦參眾兩院也在草擬稱為《美國創新與選擇法》(American Innovation and Choice Act),這份草案的主要架構獲得兩黨共識,期望在11月期中選舉之前獲得參眾兩院的通過。這是互聯網問世20餘年來,美國首度對於網路公司進行立法管理,主要的對象當然是谷歌、亞馬遜、蘋果、臉書、微軟等巨頭,也擴及抖音、微信等海外平台。

美國與歐洲的數位服務、數位市場法最基本的不同,是這些征戰全球的科技巨頭都是美國企業,歐洲立法規範有防範美國企業攻城掠地的目的,而美國則是立法限制自己的企業,主要是要避免富可敵國的企業左右政治,建立反托拉斯的公平競爭環境,因此法案將「創新」與「選擇」同列,立法旨意與歐盟DSA、DMA法案大為不同。

台灣:效法歐洲 未考量國情、環境不同

台灣政府師法歐盟數位服務法,草擬《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讓人不免認為是否只想管制假訊息,但市場壟斷的相關法令卻毫無重視,加上草案內容屢遭質疑納管對象、行為定義模糊,讓業者無所適從,致使被批不只未移植兩部歐洲法律的精髓,反而有向「中國大陸的數位獨裁」靠攏之嫌,恐造成網路民主的實質倒退。

台灣數位媒體應用暨行銷協會指出,《數位服務法》因對言論自由與網路發展可能造成的限制,歐盟委員會與會員國與仍處於研議階段,何時實施上路,後續執行成效,以及是否衍生司法訴訟案件國際仍保持高度關注,台灣是否有必要超前立法、管制言論自由,還是依循國際網路世界多方參與、開放治理的精神價值是個應該共同思考的議題。

數位管理為必然 角力正要開始

互聯網平台發展出超越國家的力量,在使用客戶數、訊息傳播與影響、改變既有經濟與商業模式、財務層面的金流與財富累積、互聯網平台制定的規則甚至有超越政府法規的能力,各國政府用盡全力試圖馴服這群猛獸,原本自由無拘束的猛獸們奮力抵抗,都是必然的。

不論是歐洲DSA、DMA,美國的創新與選擇法、或是中國以黨的力量全面收編,政府約束數位平台產業的立法都只是開始。2022年各國政府的數位平台立法潮只是一個開端,互聯網平台與國家力量的角力將會是持續多年的實驗,最終可能發展出今天無法想像的新型態管理機制,一切才剛剛開始。

 

相關新聞

總統賴清德去年8月提名的大法官人事案遭立法院全數否決,今年3月再公布7位大法官被提名人,包括蔡秋明、蘇素娥、蕭文生、鄭純惠、林麗瑩、陳慈陽...
當前台灣房市呈現降溫態勢,出現要求中央銀行放鬆選擇性信用管制的聲音,引發討論。特別是在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增加、匯率與貿易波動頻繁的背景下,...
為避免碳洩漏,台灣正規劃台版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環境部長彭啓明昨(24)日表示,今年研議產品碳排放量與試申報制度,...
美國和日本達成15%貿易協議,形同為其他主要貿易夥伴鋪路,尤其有助於美國促成和南韓和台灣等受個別產業關稅威脅的國家達成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