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追蹤

公投落幕,包括三接不需遷移、核四不重啟等結果,都奠定台灣未來以天然氣、綠能為發電主力的路徑;不過,半導體大廠等擴廠導致用電攀升,外界擔憂未來供電有隱憂。

拜登總統的「重建美好未來法案」(Build Back Better Act)持續在國會卡關,其中包含推動綠能的預算,預計支出多達2兆元;專家認為,若法案遲遲無法通過將影響拜登提出的2030年美國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半的目標,氣候政策的效益前景渾沌。

胡佛研究所的高級研究員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分析指出,隨著阿富汗陷入混亂,美國衰落與一個世紀前的英國相似,但美國經濟規模更大,是英國的兩倍多,故美國經濟大蕭條的影響更為嚴重,歷史學家警告,還可能引發更廣泛的衝突。

東吳大學講座教授、前行政院政務委員朱雲鵬撰文指出2022年的二鵝和二牛,二隻黑天鵝意指新冠Omicron變種與美國利率快速上升衝擊再次影響經濟,二隻灰犀牛即是中美關係急速惡化導致台海緊張,以及能源短缺,政府與人民皆不容小覷。

編者按: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 6日發出新聞稿,直指台灣小米銷售的Mi 10T 5G手機可能限制個人傳訊,有回傳使用者隱私資訊疑慮,將依法調查。台灣小米也回應,對NCC的說法,非常嚴肅地審視並謹慎以待,重申小米從來沒有從未侵犯過個人隱私。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採訪了全球最大的對沖基金管理公司橋水基金創始人雷·達里奧(Ray Dalio),2022年新冠變異毒株「omicron」肆虐,世界政治和經濟仍處於混亂局面的情況下,世界和市場的發展方向在哪?

根據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汽機車依法需距離行人3公尺,約一個車道寬才能轉彎,但實務上距離測量十分困難。

根據經濟部能源局2017年與2021年提交的二份電力報告,儘管能源局預估綠能發電量到2026年能滿發,但業界指出,2020年「光電七七事變」嚴重阻礙光電建置,疫情三級警戒也讓離岸風電開發進度落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