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景回響/安全城市先於智慧城市

根據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汽機車依法需距離行人3公尺,約一個車道寬才能轉彎,但實務上距離測量十分困難。

全球掀起智慧城市浪潮,台灣也不例外,包含六都在內的廿二縣市政府無不以打造智慧城市為政策目標。然而在追求智慧化城市之前,很多基本建設關乎人民的權利及福祉,應先務實檢討,才不會使政策流於虛而不實。道路交通就是很重要的一環。

近年台灣交通安全事故逐年攀升,傷亡人數幾乎和日本相同,然而我們的人口數卻只有其五分之一。我們的交通環境先天不良,土地面積小加上都市規畫之初就沒有妥善考量,導致道路面積及停車位問題沉痾難解。再如車種複雜,機車數量龐大,都考驗著道路規畫的合理及合用性。

國內道路工程除常坑疤不平整外,交通號誌或道路標線的規畫設立往往各自為政,缺乏全國統一準則及交通管理專業。常見在多線車道或圓環出口,直行或轉彎紅綠燈的排列違背開車人的方向邏輯,讓不熟悉路況的駕駛人一頭霧水,反應不及,增加車禍可能性。車流安排有時也不盡合理,比如十字路口上直行車與另一方向右轉車同時可行,或是左轉車與對向右轉車均是綠燈,彼此爭道稍不留意就會造成危險;右轉汽車與直行機車發生碰撞事故更屢見不鮮。

台灣道路設計思維「以車為本」,人行道欠缺完善規畫。很多交通事故就發生在斑馬線上,除駕駛習慣需再加強教育外,斑馬線位置不當、照明不良及通過秒數過短等,常使得原應為安全的地方反成行人潛在殺手。

台灣已進入老年化社會,近年交通事故死傷,六十五歲以上占四成,行人交通意外死亡,高齡者更占七成左右,用路安全不容忽視。未來會有更多高齡駕駛人及用路人,交通規畫必須顧及這些人的需要。

無障礙設施也有很大改善空間。政府及民間雖越來越重視無障礙空間的設計,但或許是認知不足,有時立意良善的規畫卻成了虛應故事。比如騎樓及人行道常見高低不平;步行空間遭占用,如小吃店擺桌椅、商店堆放商品、機車違停等更是天天可見。再如停車場殘障停車位,數量不多,有些還過於窄小,旁邊也未畫設不准停車的保留空間,輪椅根本無法進出。公家環境已如此,私人商家空間更不用說,很多餐廳、電影院及其他公共設施,除空間狹小、無輔助扶手,連門檻都是障礙。

友善的環境不限於少數身障者專屬需求,老人、孕婦、推娃娃車的父母,或因意外造成短期行動不便的失能者,每個人都可能面臨這種「行不易」的困擾。在首善台北市都如此,其他鄉鎮就更不用說。

「無障礙設計」在美歐日等國家已擴展到「通用設計」,讓環境規畫與設計服務滿足多類型族群的需要,讓使用者用起來更自在、更有尊嚴。台灣目前也朝此方向進行,然而政策需要確實執行。例如導盲磚就未落實,斷斷續續、時有時無,甚至錯誤指引。現在以「無障礙通路」取代,盼同時滿足視障與身障者需求,雖立意良善,但如果還是虛應故事,有「形」無「實」,那麼我們離無障礙環境還很遙遠。

只有讓我們的環境安全無虞,使用空間方便友善,讓所有需要特別照顧的族群都能安全生活及參與活動,社會才會更加進步,更加和諧,這是政府的義務也是人民的權利。新年伊始,對於發展智慧城市,先從打造安全之都、友善之城開始吧!

相關新聞

針對有民眾的保單被視為資產,遭到法院強制執行,民眾黨立委黃珊珊昨日在立院財委會主張,屬於人身安全的保障型保單,像是健康險或醫療險,...
  台積電不僅配合台電的電力調度,對於吃緊的水情也要超前部署。由於桃竹苗及台中地區水情燈號均亮「提醒綠燈」,台積電竹、中、...
五二○在即,賴政府的財經內閣人事大致底定,未獲得續任的金管會主委 黃天牧 昨天表示,在五二○之前說「如釋重負」還太早,...
桃園 石門水庫 蓄水率跌破3成,就連寶山、寶二水庫都逼近2021年全台旱災後新低點,水情再次拉警報,讓 竹科 陷入缺水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