拚2050淨零碳排 別淪為口號

去年11月COP27在埃及盛大舉行,此次大會被定位為「督導落實的峰會」(Implementation COP),並以「共同落實」(Together For Implementation)為大會標語,針對減緩、調適、資金及合作四大策略設定達成的目標。經由兩周密集討論,COP27最後達成的協議,雖然未能以更積極的行動來抑制碳排量,尤其未強硬要求各國逐步棄用所有石化燃料,但也達成為遭受因極端氣候影響的低收入國家,設立「損失與損害」基金平台,來補償因富有國家碳排而遭受極端氣候影響的小國,可謂在碳減排作為上跨出不容易的一步,亦喚起更多國家加入宣示2050達成淨零碳排的行列。

根據統計,截至2022年10月,全球有137個國家承諾淨零排放,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之85.8%。其中,預計於2050年達成者有127國,2060年達成共十國。包括德國、瑞典、日本、英國等國,已將2050淨零碳排完成立法,以更積極態度來抑制碳排,以減緩氣候變遷對人類造成的危害。

台灣方面,去年3月底由國發會公布「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藍圖」,提供至2050淨零的軌跡與行動;隨之,蔡總統也在去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宣示,欲達成2050淨零排放目標,正式加入國際淨零排放競賽的行列。立法院已三讀通過「溫室氣體減量與管理法」修正草案,正式更名為「氣候變遷因應法」,明定2050淨零排放,並啟動碳費徵收等配套措施。

由此看來,政府對達成2050淨零排放似乎做出不少努力,但為何各界仍認為腳步太慢、且恐淪為口號?探究其原因,可簡單歸納下列幾個主因。首先,國發會繼3月公布「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藍圖」後,也提出2030年的減碳目標,由原先溫管法設定的相較於2005年減量20%,上修至24%加減1%。相對於鄰近國家的日本的減碳目標,2030年較之2013年將減量46%~50%;或者南韓的減碳目標,2030年較之2018年將減量40%。兩相對照之下,我國的減碳目標可說是遠遠不足,和歐盟的減碳目標相比更難望其項背;若維持目前的規劃,在國際淨零排放競賽中,台灣將遠遠被甩在後面。

其次,「氣候變遷因應法」三讀通過後,已為碳費徵收提供法源基礎,惟環保署前年就宣布第一階段將針對每年排碳2.5萬噸以上,共287家排碳大戶課徵碳費,最快2024年起徵收。據悉,目前規劃的碳費只有每公噸二氧化碳當量約10美元,和目前歐洲碳交易所的市價每公噸二氧化碳當量約90美元相比,約莫只有九分之一;而歐盟碳邊境關稅已決定今年10月起提早開徵,初期適用範圍將從鋼、鋁、水泥等上游產品擴大到下游的螺絲、螺栓等,對台灣相關產業將造成巨大衝擊。更有甚者,如美、日、加等國也正研議課徵碳邊境關稅的可行性,屆時台灣產業將面臨空前的挑戰。龜速的碳費課徵建制,以及遙遙無期的碳交易市場之建立,將非常不利於2050淨零碳排目標的達成。

再者,根據經濟部所發布的「2022中小企業白皮書」,中小企業家數超過159萬家,占全體企業98%以上,其規模小財務能力相對不足,從碳盤查、碳揭露到碳驗證,恐怕都沒有能力落實,政府應即早投入資源,建立碳盤查輔導平台,並強化企業的減碳知識,使中小企業能快速且正確地掌握自身碳排狀況,以因應國際減碳趨勢,並維持台灣產業的競爭力。

台灣要達成2050淨零碳排目標,任務相當艱鉅,除了解決上述困境外,政府應更積極規劃減排目標,尤其應加速減少火力發電的高碳排,以再生能源(如風能與太陽能等)與氫能逐步汰換火力發電,才能達成國發會規劃最終於2050年時,總電力之60~70%來自再生能源、9~12%來自氫能與20~27%顧及能源安全下使用碳補捉之火力發電。台灣2050淨零碳排目標才不致於淪為口號。

相關新聞

我國自民國53年起開辦「所得分配調查」,這份調查已持續60年,而有關「財富分配統計」遲至民國80年開辦,就此一次,相隔30年,...
520新政府上任,台灣經濟未來四年發展將正式開啟新的篇章。基於「執政百日決定政權成敗」的政治智慧,社會因此關注新行政團隊在上任前三個月,...
賴清德政府的內閣新人事政務副首長出爐!有留任有新秀。其中經濟部主管外貿的政次陳正祺留任,至於原政次曾文生據悉將會專任台電董事長。...
中央銀行今年首季理監事會議紀錄摘要出爐,外界解讀貨幣政策基調為「鴿中帶鷹」;除有理事稱「市井小民對物價上漲相當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