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美高層批判賴政府 稱臺策略錯誤失川普

前美國國務院顧問惠頓(Christian Whiton)日(5)前大力批判賴政府對美方針,以「臺灣如何失去川普」(How Taiwan Lost Trump)為題在個人部落格上發表專文,立即引發眾多國際關係學者關注,一日之內輿論四起,本文將帶您快速回顧惠頓的論點,以及各方視角,並附上個人觀點。
惠頓(Christian Whiton)是美國前國務院資深顧問,曾於小布希及川普政府服務,專注外交政策、貿易與國家安全,並在國務院任職期間參與亞太與中東事務,現為國家利益中心高級研究員,經常就國際關係與地緣政治發表評論。(就其背景,得見媒體專文介紹)文章中提出眾多論點,但都圍繞著一個主軸:賴政府對美交涉的策略有根本性錯誤。惠頓指出,民進黨對民主黨的政治偏好、川普勝選致賀待遇過低、誤判川普政府決策邏輯、以拳擊選手林昱婷為中心進行意識形態對抗,大肆宣揚廢核等美國左派的政策方針,乃至於近期過境爭議中具有強硬立場,且在國防預算比例、經貿自由度上均無法透過政策宣誓展現足夠的誠意,使川普大感不滿。過去種種怨懟尚未解決,賴政府近期又出資試圖讓遊說公司影響白宮決策,無非使川普更加惱火。
學界觀點一覽
美國德州休士頓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翁履中指出,當前我國斥責「疑美論」的風氣,已然引發一股「為避免內部批評,而放棄面對現實」的政治文化,並呼應惠頓認為賴政府不了解美國新右派的核心關鍵,指出:
當前的對美工作,基本上是「透過新聞強調溝通順暢、關係穩定」,目標更像是為了對內讓民眾安心的宣傳——但實際上,共和黨不喜歡虛晃一招式的宣傳。他們要的是「玩真的」:開放市場、提高軍費、投資美國、切割民主黨勢力。對這些要求若無法清楚回應,台灣在共和黨政府眼中,就不會是「同盟」,而是「麻煩」。
「我從來不懷疑那些懷疑別人疑美論的沒有懷疑過改變疑美論。」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副院長兼外交系主任吳崇涵很快在文章發表後進行短評;文化大學政治系特聘講座教授楊泰順則提出建議,「除了組成各黨聯合內閣,藉他黨沖淡一面倒親民主黨的形象,否則路將只會越走越窄。」
不過,除了正面支持,也有些許反面意見。美國重量級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亞洲高級顧問葛來儀則發文表示,雖然他認同當前政府尚未找到與第二屆川普政府關係的策略,但文中稱蕭美琴在駐美代表任期內只親近民主黨,恐怕有離事實,就我國未能在香港外資撤出後成功吸引流出資本,也稱基於國安考量,實可理解。認為惠頓部分批評過於嚴厲的不只有葛來儀一位,加拿大約克大學副教授沈榮欽也提出相似見解,雖然大致上的檢討可資參照,但文章中不乏商業意涵:
惠頓為了自己公關公司的生意,當然會批評對手「Ballard Partners 在部分川普圈人士間已不再吃香」,而且台灣對川普關係犯下大錯,所以十分需要他。這是典型的業務寫作方法,換作是我也會這樣寫。不過只要看他的公關公司業績,大概知道和他文中的暗示相反,他並非可以接近川普核心的人物,公司才會業務如此清淡。
另外,沈教授將文章收在英國前首相強生在凱達格蘭論壇的演說,認爲這更符合他對川普的理解,「強生說川普喜歡做交易,台灣可以和他做個交易,「讓他贏」(give him success)。川普需要贏的感覺,這是和川普談判的一個關鍵。」
政界觀點一覽
文章發佈後,我國政府迅速回應。外交部發言人蕭光偉今天表示,「與華府公關公司合作是基於專業評估與實務需要,此做法歷經各屆政府,行之有年,也符合國際慣例」;隔日,國防部長顧立雄今受訪則回應,「這樣的評論都不盡完全、周延,不足以反映台美之間,特別是在國防議題上的深度合作,以及台美之間核心利益所展現出來的一些應有的相關作為。」
在野領袖方面,國民黨主席朱立倫並未具體回應,今日僅對關稅談判發言,認為民進黨政府不應一昧希望打掉在野勢力,「政府要運用國會、在野的力量作為談判的籌碼,不是一昧把自己人當敵人,在野監督展現出不同的聲音和力量,對談判過程絕對是正面的」;民眾黨主席黃國昌則稱,在對外關係上,民眾黨的立場向來都是面對世界,台灣應該要團結,爭取國際友人對台灣的支持,雖然他個人認為民進黨政府已經在2019年、2024年做了兩次,但對於民進黨政府決策是否如惠頓所說,大眾自有公斷。
時評:放下架子、捲起袖子
綜上可知,以多數意見來看,惠頓的評價雖有部分偏頗,但多數依然應予採納,賴政府在美國政界當然有自己的一套,但能否「上達天聽」、在政策制定中發揮影響力,尤其重要。筆者認為,在操作面的討論自然有檢討的空間,但回歸政治本質,不同政黨間存在價值衝突實乃家常便飯,對美溝通最關鍵的還是如何取得信任,各種面向的衝突都圍繞在「我們不是同個圈子」的想法上,要打入川內閣的核心,絕非舉起抗中招牌便可奏效。
避戰與備戰在本質上即互相衝突,相對於國民黨時期所採取的外交休兵,在經濟上表現雖稍遜,但兩岸與外交上相對穩定;與之相比,我政府現今邁向另個路線,那麼作為對陸鷹派,所當思考者應係如何確保臺美關係不會生變,最直接的指標就是國防預算,因為這同時象徵我國自衛信心,也能作為對外政策宣誓,亦即學理上所稱「縛手策略」(tying hands)。追根究底,賴政府要對美方略無法施展手腳,除了對外交涉,對內溝通失調、無法整合在野力量,以致政策推行關關受阻,亦係一大問題。
綜上,整體予以檢討當前政府策略,對內,放下執政者的架子,調和政治極化的肅殺氛圍,腳踏實地地推展福國利民的政策,才能從體質上改善政治僵局、加速方針落地;對外,捲起政務官的袖子,不再為求進步而進步,在守護價值的同時,真切理解右派思考邏輯,方係安身立命之道。
撰文/本會研究助理 羅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