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觀測站> 晶片法案壓力下 中國能夠突圍?

根據外媒報導,美國政府10 月開始對中國半導體和超級電腦產業,實施全面制裁,中國 10 月半導體設備進口較去年同期減少27%。外界原本預估,中國和「西方」之間的技術差距,被認為從以前三年,將擴大到五年以上。然而日經中文網卻對中國是否無法追趕,提出了不一樣的看法。

 

看準奈米競爭盲點 擴大上一代半導體投資突圍

美國晶片法案與今年年中通過,對全球半導體產業產生不少影響,目前美國對中國出口限制僅適用於美國與相關合作企業,雖然拜登政府正積極與日、荷交涉,試圖拉攏兩國一同限制對中國出貨,但仍未取得進展。根據彭博報導,荷蘭外貿部長已表態將捍衛自身利益,不會全面配合美國政府的要求。

在所謂「西方」經濟制裁壓力下,日經新聞報導,中國開始將鉅額資金投入到奈米數更高領域的設備。據相關人士透露,中國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集成電路晶片製造企業中芯國際,對於先進産品14~16奈米,2020年的估計投資約為35億美元。然而到了實施制裁的2021年,這一數額急劇減少到不到1/3,為10億美元。與此相反, 28~39奈米的投資幾乎反而翻倍增加,從33億美元(2020年)到55億美元(2021年)和62億美元(預計2022年)。

美方壓力不容忽視 採觀望態度

根據日經分析,全球半導體的實際需求,其實大部分是在上一代技術領域。半導體短缺所導致的全球供應鏈危機,是因為技術上10奈米以上的通用品買不到。製造業最需要的是功率半導體、傳感器和控制電機的模擬元件;對先進製作晶片的需求,並不會因為電動車(EV)的普及和數據中心的林立而改變。而針對美國制裁下,中國採取反向策略的後果,可能導致在三、四年後,全球市場將充滿中國製造的低成本、高質量的上一代技術的半導體。

然而,對於美方壓力,中芯國際在近期的法說會上,也預估將影響第4季營收衰退13~15%的業績,這也是肩負中國半導體自主化重任的中芯國際,首度對外提供美國抗中新規的初步評估。聯席執行長趙海軍也罕見表態,囿於美國新規箝制,中芯海外客戶由於需要緩衝時間解讀出口管制內容。顯示這場半導體的地緣戰爭,還需「停看聽」觀察如何發展。

 

相關新聞

據最新統計數據,中國青年失業率在8月份攀升至一年半來最高點。與此同時, 房地產危機和消費疲軟加劇了就業困境。路透社援引經濟學家預測報導稱,...
河浪武史: 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FRB)9個月來再次啟動降息。世界經濟將形成川普關稅這腳煞車和主要國家貨幣寬鬆這腳油門並存的複雜格局。...
美國聯準會(Fed)17日決議降息1碼,為美國總統川普重返白宮以來首度降息,且預期今年底前將再降2碼,明年預估降息幅度維持為1碼不變。...
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FRB,以下簡稱:美聯儲)9月17日決定重啟降息。主席鮑威爾在記者會上反覆強調,高通膨和就業放緩同時引發擔憂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