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觀測站> 晶片法案壓力下 中國能夠突圍?

根據外媒報導,美國政府10 月開始對中國半導體和超級電腦產業,實施全面制裁,中國 10 月半導體設備進口較去年同期減少27%。外界原本預估,中國和「西方」之間的技術差距,被認為從以前三年,將擴大到五年以上。然而日經中文網卻對中國是否無法追趕,提出了不一樣的看法。

 

看準奈米競爭盲點 擴大上一代半導體投資突圍

美國晶片法案與今年年中通過,對全球半導體產業產生不少影響,目前美國對中國出口限制僅適用於美國與相關合作企業,雖然拜登政府正積極與日、荷交涉,試圖拉攏兩國一同限制對中國出貨,但仍未取得進展。根據彭博報導,荷蘭外貿部長已表態將捍衛自身利益,不會全面配合美國政府的要求。

在所謂「西方」經濟制裁壓力下,日經新聞報導,中國開始將鉅額資金投入到奈米數更高領域的設備。據相關人士透露,中國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集成電路晶片製造企業中芯國際,對於先進産品14~16奈米,2020年的估計投資約為35億美元。然而到了實施制裁的2021年,這一數額急劇減少到不到1/3,為10億美元。與此相反, 28~39奈米的投資幾乎反而翻倍增加,從33億美元(2020年)到55億美元(2021年)和62億美元(預計2022年)。

美方壓力不容忽視 採觀望態度

根據日經分析,全球半導體的實際需求,其實大部分是在上一代技術領域。半導體短缺所導致的全球供應鏈危機,是因為技術上10奈米以上的通用品買不到。製造業最需要的是功率半導體、傳感器和控制電機的模擬元件;對先進製作晶片的需求,並不會因為電動車(EV)的普及和數據中心的林立而改變。而針對美國制裁下,中國採取反向策略的後果,可能導致在三、四年後,全球市場將充滿中國製造的低成本、高質量的上一代技術的半導體。

然而,對於美方壓力,中芯國際在近期的法說會上,也預估將影響第4季營收衰退13~15%的業績,這也是肩負中國半導體自主化重任的中芯國際,首度對外提供美國抗中新規的初步評估。聯席執行長趙海軍也罕見表態,囿於美國新規箝制,中芯海外客戶由於需要緩衝時間解讀出口管制內容。顯示這場半導體的地緣戰爭,還需「停看聽」觀察如何發展。

 

相關新聞

新加坡 總統李顯龍即將5月15日卸任,接棒的新加坡副總理兼財政部長 黃循財 6日接受英國《經濟學人》 專訪 時提到「台灣與烏克蘭不同,...
俄衛網5月13日稱,俄羅斯聯邦委員會12日表示,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又譯普丁或蒲亭)提議任命別洛烏索夫(...
日本央行 (日銀)周一公告,在日常操作中減少了購債規模,由於事前並未對外預告,形同向市場發出鷹派信號。...
 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強11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製造業數位化轉型行動方案」,要求加快核心技術攻關和成果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