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能源署與OPEC在石油需求預測分歧

 

總部位於巴黎的國際能源署(IEA)、OPEC產油國組織以及美國能源信息署(EIA)本週均發佈了月石油統計數據。他們對2026年石油需求的預測出現分歧,差距達180萬桶/日,相當於法國的石油消費量,創下自2002年以來的最大差距。

在過去兩年裏,這一差距逐步擴大,在各國向乾淨能源轉型之際,也引發了對全球石油需求走向的疑問。

今年,石油市場在兩股力量之間搖擺:一方面,美國在10月對俄羅斯兩家最大石油公司實施制裁,引發對供應緊縮的擔憂;另一方面,隨著美國頁岩油產量上升及經濟放緩的影響,市場又警惕更長期的供過於求。

布倫特(Brent)原油價格在1月份一度觸及每桶82.63美元,隨後重回下行趨勢;6月因中東局勢緊張再度飆升。週五這一基準品種的交易價格約爲每桶64美元。

近200萬桶的預測差距

國際能源署(IEA)對2026年的需求預期最爲悲觀,爲每日1.047億桶。OPEC最爲樂觀,預測爲每日1.065億桶。能源資訊署(EIA)介於兩者之間,爲每日1.052億桶。

石油經紀商PVM的分析師塔馬什•瓦爾加(Tamas Varga)表示,交易員一直對這種背離感到困惑。他說:「這些相當顯著的觀點差異引發了混亂,因爲交易員根本不知道該信誰,也不知道哪個數字才準確。」他補充說,歷來原油庫存水準與價格之間高度相關,因此如果對庫存水準的預測出現分歧,「你就很難判斷未來的價格會是多少」。

造成預測差異的原因可能有多種,包括全球石油受制裁的份額增加,以及由於中美貿易戰時斷時續,中國將多少石油納入戰略儲備缺乏透明度。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石油市場觀察人士表示,遭受美國製裁的伊朗可能在試圖隱瞞部分石油產量,導致數據出現問題;而瑞銀(UBS)分析師喬瓦尼•斯陶諾沃(Giovanni Staunovo)則稱,自第一屆川普(Trump)政府以來,中國一直保留部分數據,掩蓋其庫存的真實規模,從而使「難以看清全貌」。

摩根史坦利(Morgan Stanley)的分析師馬爾廷•拉特斯(Martijn Rats)表示,更令人困惑的是,國際能源署的模型中現在有113萬桶/日的原油「去向不明」。這些桶數是已經產出的,但並未顯示爲被消費或被儲存。他說:「從歷史來看,十次裏有九次出現『不知所蹤』的原油,隨著更多數據公佈,需求都會被下修。」

不過,他指出,未計入的桶數已從2024年的11萬桶/日增加到 8 月的近200萬桶,之後又有所回落。國際能源署稱,未計入的桶數是由於數據存在時間差所致,但拉特斯認爲,如今這一數字如此之大,可能會影響需求成長的判斷。

他說:「有很多相互矛盾的數據,像一團迷霧。但這團迷霧在告訴你,這些數字對不上,而潛在需求可能比我們以爲的更強。」他補充說,如果需求成長比先前預期每年高出20萬桶/日,將會對該行業產生重大影響。他說:「那麼你就回到歷史趨勢上來,並且以截然不同的方式看待能源轉型對成長的影響。也許變化沒有你想的那麼多。」

國際能源署表示,儘管其對自身預測充滿信心,但其需求數據可能會被修訂,因爲近年來定期公佈石油供需數據的國家數量有所下降,這「有損於市場的透明度和穩定性」。

能源數據公司Vortexa的首席經濟學家大衛•韋奇(David Wech)表示,機構之間也存在潛在的政治分歧。

總體而言,在能源轉型以及與氣候變化相關的方面存在某種趨勢……OPEC很可能希望對市場給出積極的展望,而國際能源署或許有意或出於情緒因素,可能更傾向於保守。

 

相關新聞

這週發生了什麼重要大事呢?基金會幫你快速回顧,從公共政策與環境切入,讓你快速了解本週你我應該關心的事件。
針對日本首相高市早苗有關「台灣有事」的發言,中國駐大阪總領事薛劍用不恰當的表達方式予以反擊,雙方持續交鋒。...
日相高市早苗「台灣有事」的國會答辯引起中日關係緊張,迅速點燃中日之間新一輪的外交烽火,中國駐大阪總領事薛劍的「斬首」威脅,更讓北京的「...
在歷經數月艱難談判後,韓國總統李在明於週五(14日)宣布,已與美國就雙邊關稅與國家安全達成最終協議。根據協議內容,韓國承諾向美國投資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