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我們需要透明、正義的政策資訊

隨著減碳、無紙化趨勢,各國的報紙型式已蛻變很多,包括篇幅紙質。無可諱言,減量縮編是世界潮流。無論紐時、讀賣、乃至人民日報,幾乎每周仍可閱讀到最新的科技趨勢、生活形態、藝術、建築、景觀設計作品之深度報導訪談與評論。

惟在台灣,上述半版或全版之評論幾乎掛零。故宮修復書畫磁器等國寶專家幕後過程與精湛技術,卻未有機會上「小方塊」,更遑論全球報導。

除了諾貝爾獎,農業科技研發技術與成果,只會出現在科學期刊上,百姓對宏觀知的權利與途徑極度闕如。各類設計師得獎時會在報上有「台灣之光」之大標外,很少檢討其人才如何培育?創作如何發想?其成果如何協助產品化?

讀賣新聞會有半版報導遊民生活、介紹植樹、綠地與熱島效應之關係,而非如我們只會瘋櫻花、風鈴木、落羽松…。紐約前市長彭博的基金會會定期分類揭露最新科技、金融乃至與氣候變遷之關係,並連結到庶民易懂之資訊平台,俾提升民眾知識之質量與時俱進。

花博中展現的是對全球氣候變遷對「種原」與其演化適應韌力之前瞻部署。郭瓊瑩/攝

每十年一次的荷蘭花博並未如台灣各種會展花很多錢作宣傳、作光雕、比人潮流量。而是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與知識力於前端之研發。沒有炫麗裝飾,亦無太多紙本摺頁,僅以QRcode將研發目的、細節、過程、未來性…無私供參觀者閱讀、應用。足見其背後之支撐信念正是回應氣候變遷以宏觀視野帶動各種綠色產業上下游之升級。

碳匯/碳權/碳交易不應只是雄厚財力大企業獨霸之機會,亦應輔導實踐全民之生活淨零。郭瓊瑩/攝

我們每年花了上億舉辦各類會展、燈會…除了表面的主題外,似仍少了即時反映全球社經環境變遷之政策引導為後盾,「策展人」絕非只是活動策劃旗艦而係一群跨域科學知識技術之整合平台。

 

全台各地瘋一次性活動的會展,已成為另類自信心匱乏之補償替選方案。郭瓊瑩/攝

在台灣各偏鄉角落,仍有許多人默默在耕耘、植樹、協助弱勢者,這些新聞絕少受青睞。一位大一生表達「我想快學多一點,因為我看不到國家的未來方針…」。

近四分之一世紀以最基礎接地氣之環保園林帶之平地造林植樹,迄今已為碳匯貢獻良多。郭瓊瑩/攝

當大家都在談CSR、ESG、SDGs時,多只見表層的「碳權」、「碳交易」等,但有多少資訊告知百姓,不是只有把農地出租二十年種電就得以解決一切問題,後續收尾從未主動揭露。甚而有農民被鼓動把原有二十多年的次生造林全砍了,只想領取新「造林」補助,這些政策有頭無尾尤缺科學知識後盾,更遑論對自然解方(Natural-Based Solution) 之鼓勵。

 

各類花博、農博也應融入智慧型農業/園藝產業之發展與前瞻科研為必要之基盤。郭瓊瑩/攝

媒體應是社會的一面鏡子,今日亂象,除了缺職人之涵養與理想外,政策引領者尤應負責。不知NCC/數發部未來將如何引領資訊正義?(作者為中國文化大學景觀學系主任)

相關新聞

7 月 31 日,美國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發布最新報告指出,中國自 2022 年起便啟動無數軍演、訓練,以模擬封鎖台灣的情境。...
美國對等關稅風暴未歇,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再預告擬在下周「開獎」藥品及半導體關稅,市場屏息以待,另外引發討論的是,...
前美國國務院顧問惠頓(Christian Whiton)日(5)前大力批判賴政府對美方針,以「臺灣如何失去川普」(How Taiwan...
晶片大廠 NVIDIA 今(5)宣布啟動「電力大革命」(Power Revolution)計畫,致力於推動資料中心電力基礎設施從傳統的...